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和新兴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它的论述很多,从这些论述中既可以看出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也能看出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观点。俞国良等撰写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新论》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括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高职院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高职院校社团组织、高职院校传统习惯和高职院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北京教育学院的季苹老师最近提出高
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大多数人在高职院校中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已基本成为共识,但价值观是抽象的,反应高职院校价值观的又是什么呢?不少的论述把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定位在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上,其中不乏合理之处,但细究起来,真正最能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应该是高职院校师生的行为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商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当然不能忽略,合理的布局、精心的设计、别致的风格、独特的造型,无论是高职院校的主建筑还是附属设施都可彰显高职院校的个性,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是最能反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际状况的载体。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很多时候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尽管不是最有钱的高职院校就是物质文化建设最好的高职院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仍然成为不少高职院校的难言之痛;二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有时候并不代表高职院校的一种集体意志,校长一人定乾坤的事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既有可能代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有可能只是“校长文化”;三是物质的建设在某种时候是固定的,比如原有的教学楼等,一旦建成不是可以任意更改的,但并不等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是固定不变的。也许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可能这些物质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有时候人们把物质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表层的东西来看待。
如果把
物质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表层来看待,制度文化建设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层的东西。一套科学合理、健全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对高职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制度建设上,“拿来主义”现象还是颇为普遍的,我们并木排斥相互的借鉴和学习,但太多照搬照抄不具个性的制度建设,能使你和那些名校在文化建设上划上等号吗?再说就是再完美的制度,如果它没有被其高职院校成员所接受,没有被内化为人的一种自觉行动,那只能说这个高职院校有了制度,而不能通过这种制度来透视它的文化。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师生总体价值导向,是
校园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对于弥补高职院校制度的不足、凝聚人心、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是深层的、内在的,抽象的,对于它的感知必须有个过程,形成就更需要经历岁月的磨砺。高职院校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即使教师相对固定,但学生却如“流水的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高职学生阶段就那么三年时间,所以高职院校通过什么方法、途径来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使这种重要而又抽象的东西能成为具体可感并为师生接受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极为玄乎的理念,这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非常重要。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和制度建设有时候并不能标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水准、反应一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风貌,而精神文化的抽象性、建设的长期性又要求我们通过一种中介的载体,未把它的讳莫如深和高深莫测具体地显现出来。加强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就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它既能较真实地反映一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准,又能把抽象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变为具体可感的文化形式,真正发挥其核心价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