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润育仁爱、泽能立远|滁州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 通知——北京金火炬环境06-22
- 不同风格的校园休憩座椅05-25
- 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05-13
- 墙文化|不一样的“隔离”05-09
- 你知道未来学校的样子吗04-29
虚与实、简与丰的辩证思想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1-14 17:21:38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考验学校的审美观,更是考验学校对教育与文化的理解,以及表达这些理解的能力。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辩证地考虑各种因素,本文所谈的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虚与实、简与丰、上与下的辩证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是:“由虚到实”,“先虚后实”,在“虚”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之前,不急于动手进行“实”的操作。我们这里的“虚”,是指学校的理念系统。我校是一所新学校,建校于2009年9月,学校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我们充满文化意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文化切入”,把“文化建设”作为神圣使命,我们为此逐步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张。2009年8月,我们提出了“从现实世界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的整体办学框架,提出“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一核心价值观。到201 1年底,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并在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对学校的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师生成长目标、学校校训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理清了“成长”与“坚持”的关系,并把“恒”作为学校校训。我们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是在务实的办学实践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提炼之后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又不断地用实践来丰富与滋养。如果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看作是“虚”,把有形的校园建设看作是“实”,那么,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由虚到实”的。正是在梳理学校理念系统的基础上,2012年6月,在学校成立两年半的时候,我们形成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性方案。
校园文化中的“虚”是魂,“实”是体。虚实相生,校园才能充满生机;虚实不谐,就会魂不附体。校园文化中“虚”与“实”的结合点,就在于设计“我的文化”,即具有校本意义的校园文化。如,为了体现“恒”的追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打算置于“恒园”中。但后来又全部推翻这个方案,因为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由36本书册堆叠而成的雕塑,这个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学校初创时,有36位教师,在第一学期,他们参与“土书著述”,奠基了学校以“恒”为特质的“成长文化”的基础,之后“土书精神”一直在延续,至今已经有200本,这里积淀的正是丰富的学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它的含义又可以无限扩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经由名著阅读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书写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恒”的含义却是一定蕴在其中的。
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直白的,而该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发探究的。校园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字”,校园文化要“少文字”,要“用意象说话”,而这个“意象”就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意,即“虚”;象,即“实”。有意无象,玄虚缥缈;有象无意,平白无味。虚实相生,才能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简与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各种景观的堆砌,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至简意义上的至丰。“至简”与“至丰”,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围绕“至简”来展开,我们的设计哪怕是极其繁多的,也必将是“至乱”的而不是“至丰”的。因为所谓“至丰”,一定是将核心的东西阐释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多而聚焦谓之丰,多而杂碎谓之乱。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校训“恒”字展开,我们是一所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学校,我们将校训的源头追溯到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讲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我们的这种追溯,不是卖弄“学问”,不是故作深奥,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正在用无数的努力逐渐地积淀学校的文化。可以说,一个“恒”字,开
启了并丰富着学校的“成长文化”。而学校的loco,也由“恒”字演变而成,汇聚了师生们的追求与希望。左边的竹竿与竹叶,象征着成长中的师生;右边的一片云,一卷书,一波湖面,象征着我们的思绪、智慧与胸怀。右边沉静的深绿与嫩绿,是生长的力量;右边跳跃的橙与黄,象征热烈与奔放。就这样,一动一静,寄寓着“育内外兼修学子”的梦想。 校训的确立为学校文化寻找到了至简的核心,logo的确立为校园建设寻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园的文化景点无处不能找到logo中的元素,它们一起使至简的东西至丰起来。而“竹子”,也就成了学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园,到处可见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都被融人了竹的元素;校门口被称为校园八景之一“双童迎旭”的恒恒与成成,也被设计成竹笋的模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竹子是中华精神的代言,而在我们的校园,近30种竹子更多的被赋予了“坚持”与“成长”之意。 “恒”的精神被赋予各种“解释”。在开课教室里,每一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展示了“恒”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图书馆,200册土书的书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毕业墙”上每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留下了“恒”的痕迹。我们试图用生动的故事与正在创造着的历史,把一个至简的“恒”字演绎得尽可能丰富。
没有至简,就没有核心,校园就会失去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至丰,就会流于单薄,校园文化就会变得概念化与表面化。而只有至简,才能使校园的丰富性有所归属,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丰;只有至丰,才能使校园至简的追求更有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简。至简而后至丰,校园才能富有强大的文化张力。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
我们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第一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即“上位”的理性思考与“下位”的物理呈现的关系,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这一层意思,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
第二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上级领导、高层专家、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但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是各有各理、各持其理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对学校综合取舍能力的考量。如,我们的loco.先后就有十稿,其中好几稿都是单色调的绿色,造型为完整的圆形,在征求教师意见的时候,美术老师就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增添别的色彩,因为孩子会比较喜欢“跳”的色彩;二是要打破圆的完整性。后来,我们根据这两点建议进行调整,又邀请了学生代表进行投票。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的不同意见,但最后我们还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定下现在的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听谁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既不能简单地“听学生的”,也不能简单地“听领导的”:既不能简单地“听文化设计专家”的,也不能由校长来拍脑袋;既不能几个人说了算,也不能依赖于“投票”。这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综合思考之后的智慧取舍。但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却是必需的,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们的智慧投入有多少,校园建设的文化含量就会有多多,师生的文化认识与文化情感就会多深。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和投入。
第三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承上”与“启下”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在梳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做好“承上”的工作;同时,更需要通过这种体现使学校文化处于不断创造与发展之中,发挥“启下”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始于此”的建设,而不是“止于此”。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留下创造的空间。我们将教学楼底下的一个空间改造成开放式的“成长舞台”,供学生进行才艺表演之用,在改造完成之时,就举办了一位学生的个人演唱会,而原来集中表演的“六一文艺会演”则分散为成长舞台上的“天天儿童节”,孩子们在这个舞台所创造的精彩,也被布置在舞台对面的展示墙上——这个舞台、这个展示墙就承载着“承上启下”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的重任。类似于这样的充满“承上启下”“有待创造”意蕴的设计,在我们的校园里很多,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对“承上”与“启下”的辩证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工作,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进行辩证的思考,以创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价值。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是:“由虚到实”,“先虚后实”,在“虚”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之前,不急于动手进行“实”的操作。我们这里的“虚”,是指学校的理念系统。我校是一所新学校,建校于2009年9月,学校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我们充满文化意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文化切入”,把“文化建设”作为神圣使命,我们为此逐步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张。2009年8月,我们提出了“从现实世界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的整体办学框架,提出“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一核心价值观。到201 1年底,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并在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对学校的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师生成长目标、学校校训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理清了“成长”与“坚持”的关系,并把“恒”作为学校校训。我们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是在务实的办学实践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提炼之后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又不断地用实践来丰富与滋养。如果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看作是“虚”,把有形的校园建设看作是“实”,那么,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由虚到实”的。正是在梳理学校理念系统的基础上,2012年6月,在学校成立两年半的时候,我们形成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性方案。
校园文化中的“虚”是魂,“实”是体。虚实相生,校园才能充满生机;虚实不谐,就会魂不附体。校园文化中“虚”与“实”的结合点,就在于设计“我的文化”,即具有校本意义的校园文化。如,为了体现“恒”的追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打算置于“恒园”中。但后来又全部推翻这个方案,因为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由36本书册堆叠而成的雕塑,这个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学校初创时,有36位教师,在第一学期,他们参与“土书著述”,奠基了学校以“恒”为特质的“成长文化”的基础,之后“土书精神”一直在延续,至今已经有200本,这里积淀的正是丰富的学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它的含义又可以无限扩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经由名著阅读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书写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恒”的含义却是一定蕴在其中的。
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直白的,而该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发探究的。校园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字”,校园文化要“少文字”,要“用意象说话”,而这个“意象”就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意,即“虚”;象,即“实”。有意无象,玄虚缥缈;有象无意,平白无味。虚实相生,才能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简与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各种景观的堆砌,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至简意义上的至丰。“至简”与“至丰”,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围绕“至简”来展开,我们的设计哪怕是极其繁多的,也必将是“至乱”的而不是“至丰”的。因为所谓“至丰”,一定是将核心的东西阐释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多而聚焦谓之丰,多而杂碎谓之乱。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校训“恒”字展开,我们是一所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学校,我们将校训的源头追溯到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讲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我们的这种追溯,不是卖弄“学问”,不是故作深奥,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正在用无数的努力逐渐地积淀学校的文化。可以说,一个“恒”字,开
启了并丰富着学校的“成长文化”。而学校的loco,也由“恒”字演变而成,汇聚了师生们的追求与希望。左边的竹竿与竹叶,象征着成长中的师生;右边的一片云,一卷书,一波湖面,象征着我们的思绪、智慧与胸怀。右边沉静的深绿与嫩绿,是生长的力量;右边跳跃的橙与黄,象征热烈与奔放。就这样,一动一静,寄寓着“育内外兼修学子”的梦想。 校训的确立为学校文化寻找到了至简的核心,logo的确立为校园建设寻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园的文化景点无处不能找到logo中的元素,它们一起使至简的东西至丰起来。而“竹子”,也就成了学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园,到处可见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都被融人了竹的元素;校门口被称为校园八景之一“双童迎旭”的恒恒与成成,也被设计成竹笋的模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竹子是中华精神的代言,而在我们的校园,近30种竹子更多的被赋予了“坚持”与“成长”之意。 “恒”的精神被赋予各种“解释”。在开课教室里,每一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展示了“恒”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图书馆,200册土书的书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毕业墙”上每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留下了“恒”的痕迹。我们试图用生动的故事与正在创造着的历史,把一个至简的“恒”字演绎得尽可能丰富。
没有至简,就没有核心,校园就会失去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至丰,就会流于单薄,校园文化就会变得概念化与表面化。而只有至简,才能使校园的丰富性有所归属,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丰;只有至丰,才能使校园至简的追求更有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简。至简而后至丰,校园才能富有强大的文化张力。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
我们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第一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即“上位”的理性思考与“下位”的物理呈现的关系,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这一层意思,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
第二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上级领导、高层专家、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但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是各有各理、各持其理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对学校综合取舍能力的考量。如,我们的loco.先后就有十稿,其中好几稿都是单色调的绿色,造型为完整的圆形,在征求教师意见的时候,美术老师就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增添别的色彩,因为孩子会比较喜欢“跳”的色彩;二是要打破圆的完整性。后来,我们根据这两点建议进行调整,又邀请了学生代表进行投票。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的不同意见,但最后我们还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定下现在的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听谁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既不能简单地“听学生的”,也不能简单地“听领导的”:既不能简单地“听文化设计专家”的,也不能由校长来拍脑袋;既不能几个人说了算,也不能依赖于“投票”。这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综合思考之后的智慧取舍。但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却是必需的,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们的智慧投入有多少,校园建设的文化含量就会有多多,师生的文化认识与文化情感就会多深。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和投入。
第三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承上”与“启下”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在梳理学校文化的基础上,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做好“承上”的工作;同时,更需要通过这种体现使学校文化处于不断创造与发展之中,发挥“启下”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始于此”的建设,而不是“止于此”。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留下创造的空间。我们将教学楼底下的一个空间改造成开放式的“成长舞台”,供学生进行才艺表演之用,在改造完成之时,就举办了一位学生的个人演唱会,而原来集中表演的“六一文艺会演”则分散为成长舞台上的“天天儿童节”,孩子们在这个舞台所创造的精彩,也被布置在舞台对面的展示墙上——这个舞台、这个展示墙就承载着“承上启下”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的重任。类似于这样的充满“承上启下”“有待创造”意蕴的设计,在我们的校园里很多,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我们对“承上”与“启下”的辩证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工作,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进行辩证的思考,以创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