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润育仁爱、泽能立远|滁州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 通知——北京金火炬环境06-22
- 不同风格的校园休憩座椅05-25
- 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05-13
- 墙文化|不一样的“隔离”05-09
- 你知道未来学校的样子吗04-29
学校管理文化创新实践 ——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案例
作者:时间:2016-12-21 17:30:06来源:佚名 点击量:0
文化具有发展性特征,学校中的管理文化同样也在实施中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并由外在监控管理转向从员工的内在动力入手,从员工与组织的利益同化人手的激励性、人性的管理,使合作与利益共享成为管理的主体。萧山十中为适应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以年级组管理为主体,打造和谐、人文、科学的管理文化,使学校教职工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形成了优良的学校管理共同体,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调整管理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萧山十中在实施学校制度变革、构建新型的校本管理体系时,注重通过权力下放来实现学校自主管理、共同决策。他们把学校整体管理分解为三个年级组为本位的管理,使年级组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和自主实现的主体,形成了监督精细化、利益共同化、激励道德化的管理机制;使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学校管理过程的控制大大加强,真正实现了追求工作内在价值的管理目标,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让学生和家长获得满意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二、制定操作策略,实施年级组管理
1.提倡全员参与
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他们让教师自己开展管理活动,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意见,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让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学校方针、政策,使之更贴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需要;营造团队成员之间互学、互助、互容的和谐文化氛围,使他们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2.适当行政控制
各年级组之间或内部运作中常常会遇到问题或障碍,这就需要学校打破管理机构格局,不断协调、控制,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持。在全程管理中,要适当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对各年级组进行预先管理控制、过程管理控制、成果管理控制,以使管理更科学、有序、畅通。
3.强调过程管理
年级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动态管理过程,其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交叉、作用,以此构成了学校管理的运行系统。学校年级组管理要不断沿着学校的总体策划、控制和改进的路径循环往复,以推动管理全过程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从而更科学地策划、实施、改进管理。年级组管理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社会导向和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目标为核心,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作用,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使之形成年级管理系统的整合模式,以此推动学校总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以特色管理文化,推动学校改革
萧山十中实施年级组管理,不仅提高了办学效率,提升了管理和教学质量,而且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管理文化,推动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和人本化过程,使管理改革获得了真正动力。
1.构建了完善的年级组管理系统,丰富了学校的管理文化
该系统作为萧山十中的校本管理组织,是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现代学校校本管理系统。它是具有输入、输出过程的有机体,并运用主人翁型管理模式,让师生成为学校利益的主体,使学校集体利益与个人发展完全有机地融合,年级组管理同时也为师生发展搭建了平台,使其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2.各组织管理目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形成了校本管理特色
实行年级组管理,突出了教职工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各年级组的自主管理功能。每个年级组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要求及自己本年级组的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制定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目标,使每个年级组的管理呈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管理风格。学校党、政、工、团等组织都为年级组管理服务,从而使以年级组为主体的校本管理在动态中生成,实现了学校管理的创新。
3.学校各主体的角色、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换,提高了管理效率
首先,校长是学校整体改革的设计师、决策者、促进者和管理者。其角色和职责从直接的、控制的角色转向参与创建一种使教师能很容易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环境;对年级组管理进行促进与指导,保证其有适当的资源。其次,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年级组管理模式使教师不仅对课堂教育教学进行管理,而且承担着对年级组和学校的管理。教师能主动参与决定学校的目标和任务、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充分地挖掘出各种潜能,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第三,行政、党团机构行使监督、服务职能。新型的年级组管理创立了多元的、由教师参与的决策组织,调动全员参与管理。而行政部门则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门负责监督、指导、服务于年级组管理工作,强化了学校的教育执行力。第四,教研组角色职能进一步明确分工。年级组管理的实施使教研组的功能定位在教学研究和科研层面上,而原来教研组负责的教学质量的部分功能转移到年级组管理下的各备课组层面,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质量的责任人,使教研组有更多精力钻研专业和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形成独有的年级组管理、评价机制
在年级组管理体制下,学校年级组的很多职权得到强化,如人事任免、资源配置、经费审批、评优评先以及教师评价等。他们在学校宏观调控下,依据各年级不同情况,制定考核细则,强化了年级评价的主体作用,使管理、评价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形成了公平、公正、竞争、合作的管理文化。
一、调整管理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萧山十中在实施学校制度变革、构建新型的校本管理体系时,注重通过权力下放来实现学校自主管理、共同决策。他们把学校整体管理分解为三个年级组为本位的管理,使年级组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和自主实现的主体,形成了监督精细化、利益共同化、激励道德化的管理机制;使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学校管理过程的控制大大加强,真正实现了追求工作内在价值的管理目标,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让学生和家长获得满意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二、制定操作策略,实施年级组管理
1.提倡全员参与
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他们让教师自己开展管理活动,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意见,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让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学校方针、政策,使之更贴近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需要;营造团队成员之间互学、互助、互容的和谐文化氛围,使他们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2.适当行政控制
各年级组之间或内部运作中常常会遇到问题或障碍,这就需要学校打破管理机构格局,不断协调、控制,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持。在全程管理中,要适当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对各年级组进行预先管理控制、过程管理控制、成果管理控制,以使管理更科学、有序、畅通。
3.强调过程管理
年级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动态管理过程,其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交叉、作用,以此构成了学校管理的运行系统。学校年级组管理要不断沿着学校的总体策划、控制和改进的路径循环往复,以推动管理全过程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从而更科学地策划、实施、改进管理。年级组管理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社会导向和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目标为核心,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作用,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使之形成年级管理系统的整合模式,以此推动学校总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以特色管理文化,推动学校改革
萧山十中实施年级组管理,不仅提高了办学效率,提升了管理和教学质量,而且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管理文化,推动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和人本化过程,使管理改革获得了真正动力。
1.构建了完善的年级组管理系统,丰富了学校的管理文化
该系统作为萧山十中的校本管理组织,是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现代学校校本管理系统。它是具有输入、输出过程的有机体,并运用主人翁型管理模式,让师生成为学校利益的主体,使学校集体利益与个人发展完全有机地融合,年级组管理同时也为师生发展搭建了平台,使其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2.各组织管理目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形成了校本管理特色
实行年级组管理,突出了教职工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各年级组的自主管理功能。每个年级组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要求及自己本年级组的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制定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目标,使每个年级组的管理呈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管理风格。学校党、政、工、团等组织都为年级组管理服务,从而使以年级组为主体的校本管理在动态中生成,实现了学校管理的创新。
3.学校各主体的角色、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换,提高了管理效率
首先,校长是学校整体改革的设计师、决策者、促进者和管理者。其角色和职责从直接的、控制的角色转向参与创建一种使教师能很容易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环境;对年级组管理进行促进与指导,保证其有适当的资源。其次,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年级组管理模式使教师不仅对课堂教育教学进行管理,而且承担着对年级组和学校的管理。教师能主动参与决定学校的目标和任务、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充分地挖掘出各种潜能,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高。第三,行政、党团机构行使监督、服务职能。新型的年级组管理创立了多元的、由教师参与的决策组织,调动全员参与管理。而行政部门则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门负责监督、指导、服务于年级组管理工作,强化了学校的教育执行力。第四,教研组角色职能进一步明确分工。年级组管理的实施使教研组的功能定位在教学研究和科研层面上,而原来教研组负责的教学质量的部分功能转移到年级组管理下的各备课组层面,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质量的责任人,使教研组有更多精力钻研专业和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形成独有的年级组管理、评价机制
在年级组管理体制下,学校年级组的很多职权得到强化,如人事任免、资源配置、经费审批、评优评先以及教师评价等。他们在学校宏观调控下,依据各年级不同情况,制定考核细则,强化了年级评价的主体作用,使管理、评价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形成了公平、公正、竞争、合作的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