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建筑设计和美丽校园建设“研讨会 -凯发官方首页

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凯发官方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关于“中小学建筑设计和美丽校园建设“研讨会

作者: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中心时间:2016-11-15 16:24:03来源:佚名 点击量:0

校长空间领导力在当前正面临怎样的挑战?基于美丽学校建设的空间设计与变革应该从哪里出发,如何更好地与未来对接?2016年4月26~27日,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2016全国美丽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是国内首次以中小学建筑设计和美丽学校建设为主题,并且由教育界与建筑设计界人士共同参加的会议。在七个主论坛和15个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学者、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研人员、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以及建筑设计师们,分别就校长的空间领导力、学校建筑设计与学校文化营造、建筑设计的教育价值、面向未来的学校设计、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现状与挑战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


、直面校长空间领导力的挑战

1. 校长空间领导力也是一种教育教学领导力

北京师范大学高鸿源教授指出,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两个反差的存在,即学校建筑设计的巨大空间与校长空间领导力发展滞后的反差,校长空间领导力急需提高与相关培训难以满足需求的反差。他认为,校长空间领导力是校长以现代教育和建筑理念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取向,在领导下属高效能建设和使用学校空间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的领导素质。校长空间领导力表现在校长领导空间建设和空间使用方面,具有伦理性、全程与全局性、前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从空间服务于教育需要的角度看,校长的重要职责是如何按照现代教育理念用好学校空间,因此,校长空间领导力同时也是校长的教育教学领导力。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运行的课程和教学活动,那么其教育建筑也仅仅是徒有其表。

2. 多种教育建筑形态并存考验着校长空间领导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教授认为,如果将教育划分为1.0、2.0、3.0时代的话,那么当前在我们国家,这三个时代的教育建筑形态是同时并存的。浙江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基建设备管理中心主任卢献国从本区域多所学校建筑改造的实践角度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即便在杭州这样一个教育发达区域,学校建筑的改造与翻建、整体新建等也同时存在,而前者的体量远远大于后者。
在这样一种格局下,校长空间领导力就意味着校长不仅要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对学校建筑现状及改造方向的充分认知;它不仅包括与设计团队的沟通能力,还包括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对话能力。比如:杭州拱墅区大关中学在新校区设计过程中,学校对办学理念和特色进行了系列研讨后,确立了“不像学校的学校”的设计理念,营造了人本与个性的育人空间。

3. 面向未来学习,呼唤学校空间设计的“跨界”思维

在当下变革的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必须深度认识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几位教育学者和建筑设计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学校建筑设计要面向未来,必须重新认识学生、教师、学校和学习等基本概念。
未来的新型学习者是“数字土著”“网络一代”,他们的学习更具有“小组活动倾向、目标和成就导向、多任务导向、实验性、高度依赖网络、重体验、爱交互”等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成为问题发现者、解决者、沟通者、研究者乃至专家;而教师必须成为面向学生能力建构和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与卓越的支持者,师生关系由二元对立的“分裂”走向“融合与共同发展”。

未来的学习将强调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虚拟学习的交互融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询问、合作等非正式学习活动构成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学校随之回归“学”的本质,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与环境对话”,建构适应不同儿童需要、以素质建构为核心的“学习生态链”。
基于对这些概念的重新认识,浙江大学学校建筑文化研究中心邵兴江副教授提出,今后的学校空间设计必须建立“跨界”思维,即我们要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野中审视学校建筑设计,并重建学校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他强调,学校教育理念、课程等的设计必须置于建筑设计之前,而已往的“交钥匙工程”实际是将教育设计与建筑设计分割的工程。因此,保障校长等教育专业人士从学校建设之初就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提升校长的空间领导力,提升教育界与设计界、学校与行政部门的协同力,就成为思维转型的关键。

、学校空间变革从哪里出发?

1.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倡导“儿童定制”理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曹盛盛博士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兴起的“新教育运动”为例,指出“新教育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哲学,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我引导的教育”“复合的学习方式”等,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学校的环境设计,学校建筑设计从此确立了作为公共资源供社区使用,必须具有灵活的可适应性(支持多元化学习路径)、更开放的环境(促进师生互动)、适宜的人类尺度、增加亲密度、视觉多样化等基本特征。这表明,教育哲学的更新是学校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基本依据。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沈曙虹认为,美丽学校的环境建设,就是以学校教育哲学为魂,致力于提升学校生态文明程度,强化学校文化的形象表达能力,达到环境育人的功效。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认为,物理空间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底线,即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这一点来看,学校空间设计需强调“儿童视角”,并采用“儿童定制”的理念。比如:针对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可否根据不同儿童所依恋的物品为其进行环境“定制”,以逐步去除儿童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不安全感?学校可以在不同学段尝试运用“儿童定制”的理念,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王素教授在与参会者互动时介绍,根据国外有关机构的研究,学校建筑空间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贡献率达到25%;而教室环境营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贡献率在2%~26%不等。因此,空间是否安全、舒适,能否让学生处于放松状态,让学生可以随处学习,就变得尤其重要。这些理念得到了很多设计师的认同,他们认为,物理空间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健康人格更是其核心。

2. 学校空间变革要为未来留下“进化”可能

针对学者们提出的“3.0时代的教育建筑”理念,很多参会者尤其是一些中西部校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相比之下,自己的学校尚处于1.0时代,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呢?对此,有学者表示,学校空间变革呈现渐进性特征,对一线学校来说,现在进行的任何空间改造活动,都要为未来留下“空间进化”的可能,这样才能让学校拥抱未来。
柴纯青提出,在教育走向3.0时代的过程中,如何用新的教育哲学来指引学校建筑设计,是教育界与设计界不断思考与实践的重点所在。从全国范围看,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形态占绝大多数,而在观念与财力都还欠缺、建筑改造难以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如何为这些学校留下与未来的接口,考验着设计师们的智慧。因此,教育者与设计者的相互理解与对话,进而凝聚对教育空间改造的共识,就变得无比重要。


3. 空间重构是教育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柴纯青认为,我国教育经历了从“能接受教育”到都要“接受好教育”的发展阶段,正在走向“各自接受符合自己的好教育”时期,教育哲学也从国家主义教育观向人本主义教育观转变,并推动我国教育向整体性变革的时代迈进。其特征不仅是指向人,而且是指向个体的人。在这个时代,知识学习与个人的精神建构融为一体,使个体达到生活的圆满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整体性教育变革的时代,教育建筑设计理念也同时面临一系列转型,即从强调安全标准,向强调符合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转变;从强调满足教学需要,向强调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转变;从强调满足学校管理需要,向强调满足学生生活与交往、培养审美素养的需要转变;从强调满足学生成长的共性需求,向强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转变。

例如:传统的教室设计阻碍了师生互动,未能考虑自由度及多功能的目标,缺少开放的、用于学生交流与活动的公共场所……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重构。这表明,空间设计的升级换代对推动教育整体变革具有重要价值,而充满设计感与趣味性的学校空间设计也是教育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美丽学校需要“协同作战”

1. 课改新任务向学校建筑设计提出新要求

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及其深化,成为学校现在乃至未来的重要战略任务。柴纯青提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传统的边界被打破,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这就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以课程整合为例,整合课程的实施要求有真实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动手与体验的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学校空间营造、学校空间中的一草一木,都将成为课程的元素;学校建筑及环境中的每一个设计都应当具有育人的价值,成为整体育人的一部分。还有校长提出,学生特别愿意设计自己的教室,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教室的“空间设计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完成从理念表达到动手实施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门重要的整合型的“空间课程”,同样体现育人的价值追求。


2. 建筑设计新理念向现有管理要求提出新挑战

高鸿源教授指出,从已有的案例来看,校长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与学校建筑设计的融合,在申报学校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过程中,要与上级行政部门进行一系列的沟通与妥协,行政部门对教育理解不深入以及行政权力的冲动等,都让校长无法提前介入设计过程。
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引导下,学校主体必然会对学校空间设计的自主权提出要求,这也对现在学校文化设计的管理和审批程序提出了挑战。很多地方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了一些改变。比如:杭州市拱墅区专门出台了改革管理和审批程序的文件,让教育理念与建筑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相互融合;而台州市临海区教育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从区域教育规划的角度,主动与校长、建筑设计单位共同讨论学校教育理念与特色定位,体现了学校建筑设计的“跨界”思维,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临海市大洋小学正是这一跨界合作的标志性校园。
与此同时,有多位设计师指出,新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尽管提出了“以人为本”“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等原则,但是作为国家标准,它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设计师的空间创造思维,也难以体现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推动国家标准的升级,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当然,对中小学校长来说,如何基于现有标准,创造卓越的学校建筑和空间设计,则更加具有挑战性。

精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