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专家徐安德介绍 -凯发官方首页

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凯发官方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德育专家徐安德介绍

作者:时间:2013-03-30 17:11:00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一、基本情况
  徐安德,男,193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特级教师。1958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师、副校长、书记、东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现为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总课题组核心成员,北京市实验区协作组负责人,东城实验区负责人,北京市教工委聘请的未成年人教育专家。
  1997年,徐安德加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组,作为一名已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四十年的“老兵”,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开始了“新传”。在这支学术团队中,他扮演了一个综合的角色,既是总课题组核心成员,又是北京市协作组,东城实验区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一所学校的课题负责人和实验教师。作为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中学段负责人,在课题组研究编写的实验教材《德育》读本、《成长册》、《当代家长》、《法制教育》、《和谐成长》中,担任高中学段的主编之一;在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和谐德育论》中,承担了研究与编写任务;在课题实验指导工作中,他曾多次深入实验区、实验校讲学和指导实验教师;作为北京市实验区协作组负责人,东城实验区负责人,经常组织实验学校课题组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多次组织实验区协作组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与实验;作为总课题组最年长的一位老同志,他善于学习中央的德育政策法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各项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徐书记”;总之,徐安德同志为德育研究和学会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安德在总结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时感慨地说:“这使我不仅有自身的体验、感悟,更有机会深入到数十个试验区、数百个实验校,近千名实验教师中去学习、充实,在这里我听到的最强音就是‘科研伴我成长’。这与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使我感到用‘科研伴我成长’来概括我这十年的路程是再贴切不过了。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课题组这支队伍,历时十年走来,在中国大地上走出了一条科研兴师‘一三七’大道。”
  二、工作业绩
  徐安德同志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了一条科研兴师‘一三七’大道。
“一”是指本课题研究使每个成员有了一个明确具体的自身成长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一线的校长、主任、老师十分可爱,他们苦思冥想、日夜操劳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祖国所需要的人,却跟少想想应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人。目标不明确,就容易满足于工作辛苦、起早贪黑。于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就成了口头禅。
  参加课题后,我们的校长、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心中暗暗地说:“我成了国家重点课题研究与实验的一员”于是一种为学校德育事业进行探索、研究、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油然而上,“做一名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成了老师们新的追求的目标。
  “三”是指: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每个成员成长三要素的优化组合。
  正如人的生理成长离不开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基本元素一样,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事业上的成长也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学习、实践、科研。长期以来,我们一线的校长、主任、教师十分辛苦、忙碌,重苦干,重实干,这是对的,但却不全面,不协调,往往是以干代学,以干代研,“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造成了事业成长过程中基本要素的严重比例失调。
  参加课题后,首先课题引领大家重视理论学习、方针政策学习,使学习成为成长、发展的基础。其次,课题还引领大家科学实践,使每个成员走上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科研之路。第三课题打破了一线校长、主任、教师对教科研的神秘感,增强了德育科研的自信心。这样课题研究就促进了每个成员实现了学习、实践、科研三个基本要素的优化组合,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两眼一睁,研到熄灯”。
  “七”是指本课题研究创新了常规教育工作与教科研有机结合的七个环节。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很忙、很累,哪还有时间搞科研呢?本课题研究“使每个成员认识到这是一种误解,同时,也在课题试验中创造了使常规教育工作与教科研有机结合的途径:即七个有机结合的环节。
  第一,将工作难题与课题选题有机结合。“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内容广泛、覆盖面大,为每个成员都搭建了研究平台,这就使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将自己的工作任务遇到的难题提升为研究的课题,形成干什么研究什么,什么难研究什么。正是这种结合使十年来涌现了一大批“近、小、实、亲”的研究成果,使大家普遍感到,该课题研究“可亲”、“有用”。
  第二,将工作计划与课题方案有机结合。每位教育工作者学期初、学年初都要写计划,参加课题后大家有了科研的基本知识,大家很自然地想到,我这学期、这一年的工作在理论上、实践上有何价值,前人进行了哪些研究,一学期后、一学年后将取得什么成果,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哪些措施……这样,就把常规的工作计划与课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了,真正使“计划”发挥了向导、激励、保证作用。
  第三,将接触学生与研究学生有机结合。每位教育工作者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学生之中,课题研究则使每个成员以正确的学生观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需求点,研究学生的闪光点,研究学生的薄弱点,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学生,对学生的认识不再是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中肯地规律性的分析,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
  第四,将理论学习与武装头脑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每所学校都安排教师的业务学习,但是由于学习时没有研究的目标,使这些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参加课题研究后,极大地激活了每个成员都理论的渴望,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已从过去的“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必须学”到“我爱学”,从“学为论”到“学为行”。近十年来,每个成员学习中央各种文件、学习总课题组编写的“总论”、“引导”都感到那么如饥似渴、那么可亲、有用,大家更从学习的实践中找到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善于从共性的理论中找到与自己研究课题的结合点、切入点、创新点,在我们这支科研队伍中,真正看到了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第五,将常规的教育工作与课题相关试验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升旗、上课、班队活动、特殊学生教育、家长会、社会实践……,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进行着,当这些平凡的常规教育工作与本课题实验相结合后,就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教育力,从而焕发出德育的青春、活力、魅力。许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已经营造了一个在科研状态下常规工作的氛围,学会了不断提高常规工作科研含量的本领。
  第六,将单一的文化课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反馈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使课题成员初步掌握了评价与反馈的理论与技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文化课考试上,而是提升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成长的科学的反馈上。正是这种评价与反馈,使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体验到素质教育的真谛,感悟到科学育人的生命力。
  第七,将期末学年末工作总结与撰写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有机结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遵循这一上六个相结合的环节,最后一个环节的结合就成为必然的结合,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这种常规工作总结与实验报告、科研论文的有机结合,正是每个成员的生长点、催化剂、加油站、里程碑。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实验报告、科研论文,尚不够规范“质量”还不够高,但却散发着一线实验校的泥土的芳香,这些“原生态”的作品,不仅源于一线的教育实践,而是更为一线教育工作所喜欢,他们会感到比起“阳春白雪”的研究成果更可亲、更好用。
  十年走来,十余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参加本课题的研究,走出了一条科研兴师“一三七”中国特色之道。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