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文化影响着传统办学理论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理论。在构建学生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理念上,在坚持和实施服务经济、贴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上,在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培养技术性和高智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上,在探索和创建新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在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的创新理念和思维。
(二)网络文化改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
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特性,决定了承载多元文化的可能和便利,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即时性、多元性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特性,必然强烈影响校园文化,尤其是在传统媒介中无法拓展的多元文化视角,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已经成为现实。网络媒介往往传播最迅速、最新鲜、最先进的文化信息,使安逸在大学校园中的广大师生能轻易在网络世界里找到更多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文化视窗,w从而促进了师生文化视野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介入与发展给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诸多根本性革命,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促进了师生的各种文化素养的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化社会生活对人的文化素养内涵拓展的必然要求,对信息传播的接受、遴选,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使用等在内的信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必将对校园文化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有文化,也是具有独特品位和深厚底蕴的文化意识形态。网络媒介的介入,给原有的校园文化带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鲜血液。校园文化的品位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数字化的网络媒介推动了校园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它的现代品位,进一步加快了校园文化和现代社会先进文化融合的步伐。
网络文化冲击着校园主流文化
网络信息的高速、大容量、交互传播决定了网络媒介的固有特性,因此网络媒介比任何传统媒介都有大得多的消极文化影响,尤其是对相对单纯、承载教书育人使命的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更为突出。一是“信息霸权”和“文化殖民”对主体文化的威胁。面对网络中密集的信息容量,青年学生很容易无所适从,无法正确选择信息,驾驭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而英语在互联网上的统治地位,又使得西方国家以其信息量的绝对优势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文化封锁,使非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随时都有被英语文化淹没或吞噬的危险。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青年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抵御文化侵蚀的能力尚不完全具备,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主导的校园主体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是腐朽文化对健康校园文化的侵袭。技术革命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它在带来新文化文明的同时,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亦同步而至。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污言秽语俯拾皆是,网络垃圾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这种网络媒介传播的腐朽文化也必将渗透到现实生活,从方方面面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的消极、颥废
因素增加。在大学生网民中,因沉湎于网上聊天、交友、色情浏览而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萎靡颓废乃至精神分裂失常等现象的为数不少。三是对传统校园文化形态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出现,冲击了固有的校园文化形态的发展。传统的校须关注师生的生活,必须改善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本义与主旨。网络的虚拟状态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安全屏障,使校园文化的建构呈现出平等、多元、开放等特点。而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和开放性参与方式,使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动性、自主性大大提高,也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校园文化的策划、组织和建设中来,参与方式逐步大众化,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广大学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真正主体。首先网络文化是兼容性极强的文化,通过对传统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变,将逐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其次网络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文化环境,利用功能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大学生能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通过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接受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特别是凯发官方首页的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更有效地激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网络化生存的主体意识,塑造完善和谐的“网络社会人格”。
(三)网络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网络平台赋予了校园文化活动新的载体,网上文化活动怍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活动形式,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应用能力的普遍提高,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涌现。从网络传呼(qq)、网络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网页浏览(internet)等最基本的日常网络活动,到网络游戏、网页制作、网上超市、视频讲座、在线影院、虚拟社区、远程棋类对抗、网上扫墓等一系列形式新颖、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充实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消费的品位和质量。
(四)网络文化承载新使命
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主阵地。由于高职院校特有的办学定位,使其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中最为接近素质教育本质的形式。它以素质教育中的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适应于社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实际这就把素质教育规定为了具体的办学理念,因此,高职院校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更为密切。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手段,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网络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全万位的文化载体,承载、记录、传播和弘扬着隐含在学院师生及管理者自我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归属意识、思想动力以及群体心态、集体舆论、教学科研风格、管理服务作风、精神氛围、校风校训、学校传统等一系列的文化内容。网络系统的特点使其具有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匿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等优势,构成一个声行并茂、丰富多彩的世界。可视性好、现代感强,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而更显生动直观,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在网络时代,时空的概念已不再重要,教育者享有极
大的信息优势,能牢牢掌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阵地。同时,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