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核心。它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针和航标,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高职院校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校园精神,包括指导和支配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精神寄托、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学术风范、校风、校训等。
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突出的学校精神。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或核心,包括办学观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校、校歌、教风、学风、班风等。高校之所以历经百年历史,唯有不变的、被后人接受继承,并不断创新的是精神品质、永恒的理念、永恒的理想、特色品牌。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指导思想,是指办什么样有别于他校的学校和怎样突出本校特色的理论认识和哲学基础,是校长治校理念和风格的结晶,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一起形成一种风格和传统,被历届师生所传承和发扬光大。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的集中体现。学校在确定这些内容时要以人为本,重在塑造;要立足现实、突出特色;要勇于创新、鼓舞人心;要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体现。二者互为依托,联通互动,体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精神风貌。指高职院校校园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是师生员工思想和观念的外在反映,包括学术研究、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人际关系、社团活动、生活方式等。开展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和技能操作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技能类等各种社团,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鼓励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与其他院校社团的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活动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
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邀请一些知名的学者、专家开展一些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论坛和报告会,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术前沿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其思维,紧跟时代的思想潮流,塑造优良品质。
经常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邀请企业厂矿的技能高手现场表演,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地的技能比赛,重奖技能操作优胜者,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可以定期举办“科技(技能)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技能操作氛围。
搞好节假日、庆典日的庆祝活动,举办文化节、体育节、读书节。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创造荣誉。
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特别是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加强与其恺院校交流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构建院系文化。各教学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在教学、科研、师资建议、实验室建设、技能操作、学生文娱活动等方面力争办出各系文化精品,建立展示橱窗,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科技、教师和学生文化,创建品牌专业。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在学生中倡导一种行为,如见到老师问声好;养成一种习惯,如不要随地乱扔垃圾;灌输一种思想,如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娴熟一种技能,如除自己的专业以外的一种技能;培养一种精神,如“我能做事,我能做好事”的精神;掌握一种过硬的、适用的本领,如推销、驾驶、演讲、交际等;体现一种风貌,如求知好学、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等,进而展现学院形象。
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办公自动化,通信等方面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潮流。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贵在实践,重在执行。高职院校制度文化,指在办学实践中,师生员工遵循的各种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校徽、校歌、校旗等。
这是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体现的是用机制管入管事,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不高,生源质量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更为必要。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在上课、宿舍、食堂、实验、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坚持果断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
建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对学生思想行为表现,技能操作水平,实验实训活动进行细化、测评,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量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做人和做事。培养一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对外办学制度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设置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定单培养,建立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回访等机制,使学校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科学化、制度化。
建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全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全员参与意识,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激励机制(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自我价值激励),在物资采购、后勤服务、人
员调劫和提升等有章可循,减少人为因素,做到公开、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