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构文化战略,通过校长文化的修炼,思辨制约学校发展的精神理念;通过对“文化强国”意志的理解,对原有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通过追问育人的本源和价值,对内涵特色方法模式进行新的判断;通过文化兴校、文化育人平台的搭建,承重学校文化的最高精神形态规划和承载育人取向最缜密的理念思想谋划,以此实现育人价值的文化生长。
一、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作用和生成背景
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建设,其创新,是为了系统地解读抽象的理念,深刻地剖析教育教学模式概念所表达的深意,创造性地为学校的发展作文化上的解读;其作用,是为了深刻地概括学校办学理念体系的价值和意义,为发展和历史留下可依循、可依靠、可依赖的文化体系;其价值,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提出内涵发展的特色取向和育人精神,使局部的经验和感性零乱以及不规范的、近似于口号式的“理念”,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指导。
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兴起于《国家教育纲要》倡导的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教育兴国之时;发轫于抵制浮躁的价值取向,学校进入文化育人之时;产生于迷惘困惑的教育精神,进入科学发展规划之时;发端于“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和“支化大发展大繁荣”,表达基础性先进性全局性民生性的精神理念创新之时。
教育文化发展战略的思想空间,是个内涵特色可依循、精神气象可延伸、价值体系可触摸的文化路径。其便于展开铸就发展格局的维度,体现管理者胸襟识见的广度;其便于发挥凝聚人心、以文化的方式引领风气的风度,反映战略规划把握教育规律抓住本质的深度;其便于把握办学愿景体现远谋远视的高度,赋予知识以人性,赋予品格以力量、赋予教育以远行的力度,成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不关注的精神视界。
如果把教育创新的视野,挪到区域教育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视角来观察,会明显地感到,今天的校长,其思想观念有创新的激情,却无法转换成文化的理念;教师有创新的愿望,却不知道文化作用于其中的价值;学校有走出平庸的冲动,却局限于专业化泛泛的专业体系。如果再深入地观察又会看到,教育虽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些学校还抱着过时的理念因循守旧,其抱残守缺的育人取向,局限于唯分数的习题、奥数、满堂灌的“较量”,其缺少远见卓识的眼光,还没有过渡到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文化育人的理念上来,仍然固守着育人就是“知识与分数”的“学术”倾向中。这种缺少文化兴校格局的短
视,少有对人的素质全面成长的关注,落伍淘汰的不是某个学者或校长,而是学校办学理念失落带来的价位取向失败,师生精神信仰缺失带来的品质形象的失当。
一个好校长不仅是属于学校的,也是属于社会的;一个好学校不仅是属于师生的,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当校长远视的目光远眺于未来,潮起潮落的风光就会在心中荡漾,当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关注特色办学的文化战略,自然就会塑造科学发展的文明形象。我们可以这样来比喻,如果要想了解欧洲文化,就不能不读《圣经》;如果要想r解美国的制度,就不能不知道《独立宣言》;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揣摩《论语》、《道德经》;而要了解把握一所学校的发展,就不能不看一下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
应该这样看,教育唯技术主义的“学术”倾向,看重分数的意识,是在价 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在目标愿景上的短视以及在政治理性上的天真。从知识 育人争取高分重点的视角看今天的教育,学术问题被简单地看作是知识如何传 授的问题,很少考虑培养出来的人能否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问题。而从文化育人文化兴校的视角看,教育是强国立国兴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的人不但要有抱效祖国的胸襟,更要用全面发展体现出的能力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教育释放的精神气象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引领社会文明。因此,教育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能否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议题。
可以这样来理解,学术倾向和政治愿望,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传承。学术的任务是提出知识的正确见解,完成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任务的要求,以求学生能力增长和视野的开阔。而政治的作用,是观察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现状,用教育的价值体现国家的软实力。正因为出发点不一样,学者(校长)关注的是学校结构性的组织运作体系,政治家则要求组织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校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前者运用教育机制管理学校,后者运用体制制定规则。正是学术失去了政治的关注点,失去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才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和问题,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的时代呼唤。国计是强国的阶梯,民生是百姓成长的力量,今天需要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进的力量,明天需要的是世界公民仰望星空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囤家教育纲要》又重申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针。可以这样判断,教育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只是社会发展学和人类文化学的需要,也是教育政治家对如何办教育提出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人民教育家”的社会胸怀在于培养出的人才成为国之栋梁,“人民教育家”的学术境界在于把握规律授人以渔,开阔视野提升
教育者的能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