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的反映。在一切按计划指令生产、分配、发展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教育自然也就体现着缺少活力的“等、靠、要”式的供给文化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就人才培养而言:毕业包分配,所学的内容无选择性,择校、选专业都是不可为的, “一切听从党安排,哪里需要哪里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创造力被压抑,进而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弱化,这种计划教育的盲从模式,必然导致受教育者对教师、书本的依赖。正因为如此,五十多年的教育没有产生一个原创性的科技大奖,甚至出现国内评选技术发明大奖时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现象。而受教育者随着小、初、高、大学各年级的递升,书本知识量的加大,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批判精神却越来越贫乏。正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创新精神上的乏味,导致对人才培养的不尽如人意,也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科技文明中,我们的科技贡献率近乎为零,在社会发展中“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总是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兴国战略对入才的渴求严重不匹配。
就办学特色而言:它应是学校独有的内涵特色和软实力。特色人才的培养,不但是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而且困各个学校的特色汇集起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亟需行业之间各具特色,而这就要求具有独立思考意识、自成优势的特色人才的支撑。一所学校能否专注培养出树立品牌和品质的特色人才,正是决胜教育市场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就人才可塑的个体因素而言,则需要营造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以此用多元多样的可选性,让青少年的兴趣个性得到张扬。因此,走出一味地高分应试的教育模式,以文化的特色发展性适应社会的发展,正是今天的校长要追求的。
就教育特色而言:它应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态势下,学校赢得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关键。任何一个行业品牌的挖掘都离不开特色的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并以此在消费者心中和同行业关注中建立清晰、可感视到的核心价值形象。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少有终生从事校长生涯的职业意识,上级检查什么加强什么,流行什么口号就学习什么。这种目标定位的盲目和随波逐流的“等、靠”意识,是与通过张扬学校个性,体现校长教育理念,把握教育规律,从而取得社会认可,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目标愿景格格不入的。特色品牌的缔造不只是市场意识,也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核心竞争力上的体现。品牌之
以被社会看重,是其成长、发展的过程将严格地受市场约束,并且要严格履行对社会和家长的承诺。这种能动的教育力量所产生的共识,将形成社会和学校之间忠诚的依赖关系。社会对特色品牌的认可,实质是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教育文化的认可。也正是这种认可,就其学校内部而言,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就其外部而言,形成学校与社会共享信息资源的开放体。特色品牌的铸造是一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发展战略、资源整合、动态的管理有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
就校长文化而言:这正是今天的校长要致力追求的。什么是校长文化?校长文化是教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其怍用而言,它决定着学校育人取向文化和动态、静态的校园文化;就其价值观而言,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方向;就其影响而言,一所学校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校的教育理念、职业能力、职业操守对适应主流社会方向的把握程度。因此说,校长文化是组织文化,是制度文化,是学校的“魂”。校长文化所表现出的教育理念、育人视野、发展方向、品牌意识、服务取向、价值规律,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用理念精神来体现的。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掌门人,学校作为文化的旅馆,其治校
战略、领导方略、权力行使策略,完全是可以用文化的方式推行的。蔡元培校长在总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时说:“校长的权力是可以通过文化来行使的,通过文化来行使的权力,才更具有冲击力、凝聚力和牵引力。”这里的冲击力无疑是教育理念的力量,凝聚力则是指培养优秀人才,牵引力则是学校的文化力对社会历史的进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