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建?建什么?怎样建和谁来建的问题。
第一、更新观念,在思想上弄清为什么建的问题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美国学者华勒,他给学校文化的定义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我国学者朱颜杰在其《学校管理理论》中给学校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用的总和”。尽管国内外对校园文化的阐述各有不同,但表达的涵义是一致的。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师生也就是“校园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今天,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是实现民族振兴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报告”在分析当今世界形势时指出:“青年一代正在跨入一个在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日新月异的世界。未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其轮廓正在形成,教育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大家知道,任何教育都是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强调的应该是人格的自尊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培养的应该是在一个以选择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能够选择、能够创新的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正是站在这样的时代高度,把提高每个人的全面素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所做出的教育决策。客观上要求每名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高度的人格自觉与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能力的健康发育。由此,也就需要有一种科学、合理并不断发展成熟的校园文化与之相适应。以我校的2116名学生为例,若干年后,就要有2116个个体细胞成熟并走向为社会,走向社会后的个体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给予的知识力量,更需要的是学校给予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的营养补给。
二是实施教育创新的必然需要。要探索出一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之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手段和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时期,发展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当前在研究和建设小学校园文化中,依然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对象主体性认识不足,封闭式管理以及惧怕承受因教育改革而带来的压力等问题。我们作为一所县级小学,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观念陈旧、方法老套、经验不足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但我们深知,在今天一体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不去改革我们以课堂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必将过早地被社会所淘汰。那么就需要下大力建设一种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生态型教育环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参与未来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说这既是教育的方向也是实施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能动作用的需要。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依赖于三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遗传的影响主要对“身”。而环境和教育则对“身”和“心”起决定性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从游戏为主的朦胧期向以学习为主的责任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较为关键期。试想一个学生从清晨到校至傍晚放学,要有近八小时的时间在校园学习生活,那么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绝非是单纯的学科教育所能替代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教育性、审美性和渐进性三种功能。教育性是指
校园文化 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审美性 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与修养的熏染作用。渐进性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长期渗透作用。
第二、思考研究,在理论上明白建什么的问题
综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正在建设中的校园文化,从理论层面上考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分化为三个层面,既: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一是物质文化的营造。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二是制度文化的营造。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一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文化传统。
三是精神文化的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隐性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容涵了办学思想、教育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行为习惯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三、突出重点,在方法上掌握怎么建的问题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对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思考和不同实践模式。今年初我们在及时研究制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同时,反复推敲确定了“精神文化建设为引领,物质文化建设做支撑,制度文化建设作保障,全面提升师生素质能力为根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着重把握了四个重点环节。
一是夯实基础,谋求校园硬件建设上档次。我们实验小学始建于1972年,学校建筑面积为5227平方米。目前开设教学班36个,学前班5个。受当地经济发展限制,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未达标或难达标的实际问题。但我们深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必不可少,但学校的自身努力也十分重要。近几年,我们以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为目标,以校园建筑营造整体美、绿化景点营造环境美、文化作品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为建设方向,自力更生,先后重建、修建校舍2358平米,绿化、美化校园1854平米,新建、扩建了图书室、档案室,团队活动室、电教室以及体育器材室。在此基础上,还着手筹建“实验”精神文化墙、校园永久性格言警句标志牌、学生自画墙、“小当家”像框等校园硬件文化。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产品文化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先后有78名教师312篇论文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发表或获奖,先后被评为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先进单位、国家级艺术先进学校、全国少先大队先进单位、自治区义务教育实验学校,通辽市花园式学校、体育先进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等荣誉。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不断创新的最佳时期。
二是把握方向,下大力培育主流校园精神。我们组织专人采取外出考察,内征方案等办法,精心研设了实验小学校徽、谱写了《前进,实验的少年》的校歌,校党支部多次例会研究,多次征求领导、专家意见,确定并提出了实验人的办学理念,即:“将关爱和形象融入老师,将研究和教育嫩融入学生,发挥每个孩子最大潜能,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倡导与弘扬的校训是“健康、愉快、和谐、扬长”,确定了“严谨、诚实、谦虚、博爱”的育人目标。目前我们已开设了书法、写作、舞蹈、音乐十三个门类的第二课堂,划分了三十九个课外活动小组。我们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回报,在“和平杯”国际青少年书法摄影大赛中,我们共有124名学生获奖,去年九月份我们组织的系列活动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评为优秀创意奖。团结、求知、向上的校园精神正在形成并得以深化,健康、愉快、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三是健全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依托,不断向理性、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今年初我们就及时成立了由校长、各科室负责人、团组织、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红领巾文明监督队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是加强了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并同教学科研工作一并部署,一并落实,一并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再次是要从转变传统观念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便高质量地领导、组织和建设校园文化。
四是拓展空间,坚持向活动开展要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比如,我们规定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后的时间为“艺术活动”时间。在书法、舞蹈等艺术课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又成立了合唱队、快板队和奥数、手工制作等兴趣小组。同时对所有第二课堂活动采取定目标、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定地点、定辅导教师的“六定”制度。另外校园内我们还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校长信箱及文明储蓄箱师生沟通平台。每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六.一”儿童节,我们都组织开展走出家门代表父母、走出教室代表班级、走出校园代表实验、走出甘镇代表后旗人的“校园十佳形象大使”和“校园十佳优秀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在提升师生基本素质上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在不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我们还坚持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来培育和巩固和提升校园精神。比如协助有关部门维护小区绿化、开展小交警日、为老人读报等活动。同时围绕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了“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等有奖征文活动。让社会、家庭、学校来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上台阶上档次。通过开展活动,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师生们一言一行都能体展示出实验人所特有“实验”情怀、“实验”品格和“实验”精神。
第四、发挥主观,在具体操作上解决谁来建的问题
一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正在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共青团、少先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再者,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从而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近年来,各校园的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相比,还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时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今后,就我们学校而言,一定要积极开展大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理论,小到本校在营造实践中形成的微观理论的研究。认真挖掘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