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理论阐释 -凯发官方首页

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专家说 您所在的位置:凯发官方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说 >

校园文化的理论阐释

作者:时间:2013-04-20 16:58:00来源:佚名 点击量:0

学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基地。面对新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学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既要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专业教育,也要通过建设高水平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各学校也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各自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校园文化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又常常被人们进行片面地理解,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对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隐性课程,是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理想道德、精神追求、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校园文化的理论阐释
  1986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了“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它是校园文化在国内兴起的标志。什么是校园文化?如何从理论上作以界定呢?“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本文借鉴这一界定认为,立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校园文化在目前也必须强调和谐特征。因此,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就要求校园系统中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要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民主、公正、科学的制度文化,理性、诚信、高效的行为文化和独特、典雅、人文的物质文化相统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对校园文化的探讨,就是在贯穿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分析。
 
  二、现实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1.学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基础建设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办学水平、办学力量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各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上均增大了投人,新的校园、校区不断涌现,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一应俱全。但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检测其优劣的标准也远不如校园物质文化那样直接、明确。在学校建设过程中,部分校领导目光也往往仅停留在物质文化这个层面上。从而使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发展得不够全面、深人、使得物质文化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如很多学校虽然斥资建起了不少雕塑,但是教师、学生缺乏对雕塑文化含义的挖掘、探讨和理解,只不过是文字的雕刻、巨石的堆砌,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使师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我们必须树立物质与文化一体化的观念” ,要让校园内的每一物件都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凸现人文气息。
  2.校园文化协调性有待改善,人文精神淡薄
  例如,一些学校新建校园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自然化环境的内在精美结构,千篇一律地在大面积的草坪上单摆浮搁地点缀几株树木,过分强调人工化环境。这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甚至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的做法,使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谧、亲和、紧凑、宜人的氛围相悖。缺乏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缺乏反应学校历史文化、体现人文精神的雕塑和艺术展品,缺乏体现环境育人的名人字画,缺乏体现师生创新精神的作品。
  3.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传统色彩浓重,现代意识淡薄
  我国的校园虽然有最为齐备和庞大的组织机构,几乎是面面俱到、五脏俱全,但造成机构臃肿、各自为政、人浮于事、因人设岗,运转不灵的状况,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学校组织机构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等外部力量的控制和影响。学校内部管理也基本上是上令下行的行政指挥和协调方式,对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反应迟钝。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抑制真正的创新活动,缺乏生机勃勃的活力。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是在“管理绩效”上,而是在“管理人”上,忽视了管理的对象是作为创新主体的知识工作者。虽然,人事、干部和分配、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年年都在改革,但传统文化色彩的本质特征却难以改变。这与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是不相适应的。
  4.校园人际交往不和谐,诚信文化缺失
   “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 近年来,学生诚信状况令人担忧,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例如,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典型表现之一。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了社会焦点,受到广泛关注。“学生的作弊方式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根据调查,因考试作弊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的学生数量不断在增加。抄袭论文与作业也是学习行为诚信缺失的表现。在当前大学中很多同学对老师布置的论文和作业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东拼西凑,剽窃抄袭,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就上交。“如部分大学生信息污染,乱用滥发;网络黑客、网络剽窃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和高校的关注与重视的对象之一”。 另外,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以至言过其实,有的甚至制作虚假材料,如伪造各项课程成绩、英语、计算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乱编在学校间的任职情况和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变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有的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在面试中面对招聘主管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名不副实。这种状况与校园文化建设各类问题的存在是紧密相关的。
 
  三、经验借鉴:国外著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启示
  1.物质文化及建筑设施风格独特,环境优美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建在古朴典雅小镇上的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泰晤士河和卡姆河分别从其旁流过。它们的建筑大多是按照中世纪庭院式格局设计的,中间是一片开阔的活动场地,四周是校舍。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本身具有对称和谐之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对陶冶师生性情,激励学生上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建筑更是一部美国建筑风格和建筑历史的一面镜子。不出哈佛主校区,就可以将过去250年间大多数美国建筑的风格和建筑特色一览无余。绝大多数的建筑颜色相同,但风格各异。每个建筑似乎都在用表体诉说着美国历史上相关时期的建筑思想和特有匠心。
  2.制度完善严格,管理科学民主
  “学校的制度建设,对于办学的法制化、科学化、系统化,对于规范办学者及师生员工的行为以及提高工作效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的各项制度,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所有领域,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严格,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和校园文化开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科学民主,则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校园文化蓬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能称得上名校的学校及其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哈佛大学的座右铭。在哈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无不充满着竞争的气氛。仅以奖学金为例,哈佛大学为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国内外访问学者所提供的奖学金达一百多种,数额从十美元至数万美元不等,只要是某一方面卓有成效者即可获得。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和诱人的奖励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哈佛教师和学生不断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为了使学校的制度建设有法可依,世界许多国家都颁发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英国剑桥大学于1856年就颁布了《剑桥大学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和院长行政负责制。
  3.兼容并包,重视校际交流合作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知识不断更新、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的信息时代,关门办学,闭关自守的办学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对此,世界著名高校都有深刻的认识,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开放式协作办学的有益尝试和实践,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哈佛大学向以开放著称。在校内,哈佛的许多学生可以在各院系交叉注册,跨系科学习;在院校之间,哈佛还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校际交流关系。国内协作开放式的办学方式,使得哈佛大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人才和物力,扬长避短,之所以能在强校如林的日本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跻身于名校的行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办学之初即提出办成“开放性大学”的口号。在这一口号鼓动下,筑波大学也逐渐建立了具有广泛国际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育科研机能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基本思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这样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是方向性。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思想导向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论成果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指导思想的先进,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和高品位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才能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使校园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引领社会化的发展,才能准确认识和正确把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使和谐校园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
  二是特色性。“校园文化特色最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底蕴,只有当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一代又一代的校园人形成共同的行为习惯、理想追求和价值体系,建设共同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又代代相传,形成一种特殊的、稳定的内在结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并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不同高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地理区域等存在差异。在文化建设的特色培育进程中,要使校园文化更符合特定学校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传统、发展与需求,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传统。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
  三是参与性。“在具有良好的、强烈的、高雅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师生所受的心理影响基本类同,这种类同的心理效应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向心力,从而形成公共价值趋向上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能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信念情操,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树立一致的价值观念、精神氛围,在和谐文化的感召下,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最终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的。
  四是整体性。整体性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兼及教师、学生、管理者、民间组织等多方面的特点。换句话说:“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师生的和谐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师生的和谐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五、对策思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与内容
  首先,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学生既是这种氛围和环境建设者,也是这种氛围和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学生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及时解决学生困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要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勤学好思,以良好的成绩回报老师的培育之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一所真正具有优良校园文化的学校除了师生之问是和谐的,生生之间也是和谐的”。 
  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应保持一致,使所有的活动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科内活动相互协调,使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相互补充;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互协调。学校只有校园文化活动相互协调开展,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协调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健康精神和价值追求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的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而且,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要求的,是校园主体的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
  第三,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渠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良好的课堂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课堂教育文化必须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多维性,是整个教育教学场景共同生成的。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渠道,因而需要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动员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要素,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这种的传统教育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过对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教育的变革。要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从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知识教育,转到进行整体知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第四,课余文化是课堂教育的延续,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课余文化以学生自主活动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对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余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专家讲座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读书会、文体比赛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的活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只有使这些主次之别的活动保持动态的平衡,形成协调合理的活动形式结构,才能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协调互补中得到充分发展。另外,经常变换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需求,培养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六、简短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校园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加强,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的各种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而校园文化所遭遇的碰撞和冲击便首当其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冲突及其不和谐表现,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校园,必须首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为主要目标,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先进的国外先进文化,特别是要以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面向未来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建设。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