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特色校园——武汉工程大学黄龙山校区 -凯发官方首页

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凯发官方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塑造特色校园——武汉工程大学黄龙山校区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1-24 14:57:19来源:佚名 点击量:0

       结合武汉工程大学黄龙山校区规划的实例围绕如何营造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如何延续原有校区的人文历史脉络和如何构建能够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多样化交往空间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理念推动和实践参考的作用。 
  一、 校园建设现状及基地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0.58hm2(1587亩)。黄龙山校区占地26hm2,位于现状流芳校区北侧,与流芳校区隔武黄高速相望。校区北枕黄龙山,南临武黄高速公路,西邻一工业厂区,东至高新一路穿山隧道。校区用地范围内现有较多破旧的民宅,有些正在拆迁。用地范围内除两口池塘外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自然环境保持良好。
  二、校园规划总体构思 
   (1)整体性、标识性的建筑空间环境 
  考虑湖北地区的气候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湖北地区建筑所独具的荆楚风貌;同时,在校园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强调各单体的个性化设计,着力打造新的标志性建筑群。为突出综合型大学的特点,在建筑单体中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手法;同时,各建筑采用相同的立面元素形成统一的立面风格,各建筑间用连廊相连,加强建筑群的气势,突出建筑群的标志性。 
  (2)有机延续的生态网络 
  在设计中,为了实现黄龙山校区和原流芳校区在景观上的良好过渡,我们围绕“公共教学楼艺术学院组团楼群核心”,构建中央生态廊道,达到新老校区景观的有机延续。 
   (3) 延续校园人文脉络与肌理 
  由于被高速公路阻隔,规划中如何将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我们规划构思的重点。规划中,我们将流芳校区的人文景观轴线延续到黄龙山校区,使之成为两校区联接过渡的脉络;同时,通过有序的组合与划分,使黄龙山校区的功能融入整体构图肌理,并与流芳校区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质等肌理相协调。在整体规划结构上,通过“一轴一核多心”的规划理念延续校园脉络与肌理。“一轴”为贯通两校区的人文景观轴。“一核”是指由滨水游园及防护绿带等组成的中央生态核。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便于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系统,有利于增强校园环境的识别性、适应校园环境分区互动性以及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4)构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顺应高等教育从以往单一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趋势,校园内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也应由课堂向室外空间拓展,这种理念应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本规划构建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核心绿化区;第二层次是建筑组团之间的绿地及各交往轴;第三层次是建筑组团各部分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平台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各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为师生学术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场所。 
  二、校园规划整体特色 
  (1) 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特性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黄龙山校区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将人工环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其次,设计空间廊道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教学组团空间呈现出咬合之势,二者之间达到了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效果。
  (2) 有机整合、系统合理 
  本规划按照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布局规划等,不仅仅着眼于校区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着重考虑新老校区的脉络延续以及校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脉络肌理联系、内外功能组织、道路系统组织和景观格局等方面,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肌理、衔接互动的功能分区、结构清晰的道路系统等特色,力求使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以及周边城市环境良性互动、有机融合。 
  三、 校园规划建设中彰显的校园文化 
   (1)校园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工程大学的发展像其他高校一样都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存下来许多有形无形的“痕迹”,这些“痕迹”既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无形的烙印,还包括以建筑与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或独特的校园风格。然而,人们只有通过镌刻着不同时代学校发展轨迹的校园建筑和环境,才能直观感知学校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并产生深刻印象 。黄龙山校区规划充分尊重原有的历史特色和发展历程,通过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和标志性符号并将校园人文历史发扬光大形成新时期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传承与发展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建筑组群形态的传承和发展:建筑群延续原有流芳校区的建筑组群形态,采用了开放式的院落组团形式,实现了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使建筑艺术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折射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校园文化。 
  (2) 多样化交往空间体现“以人为本” 
  本规划本着为师生营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学习环境的目的出发,注重拓展除教室、宿舍等正式场所以外的室外交往空间,比如建筑外部空间、绿地、滨水地带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满足多样化的交往需求。例如,在黄龙山校区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了中央核心绿化区与体育运动区组成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教学区�中央核心绿化区等功能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要求,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 
   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基于校园所在的地域和校园文化背景,对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核,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人文气息浓厚的工作学习环境。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