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润育仁爱、泽能立远|滁州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 通知——北京金火炬环境06-22
- 不同风格的校园休憩座椅05-25
- 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05-13
- 墙文化|不一样的“隔离”05-09
- 你知道未来学校的样子吗04-29
“中等职业学校励志文化建设
作者:金火炬时间:2020-01-16 14:48:50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中等职业学校励志文化建设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校园文化尤其是励志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旨在吸取其精华,创新思维,拓展视角,整合资源,科学把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积极探索其实践途径,开发精品课程,创行中等职业学校励志文化建设实践的校本范式,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精神快餐。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但普遍存在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尤其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高雅情操的熏陶、励志教育的培植,这集中反映在对励志文化的重视不够和建设乏力,等不良倾向比较严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励志文化建设的价值、策略和途径,帮助职校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践行中,把握时代坐标,找到自我定位,确立人生方向。
一、励志文化建设的国内研究现状
作为泱泱文明大国,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励志文化建设。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荀子在励志名篇《劝学》中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谏净》中说:“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说:“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这是“励志”一词最早出现我国古代文字中。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励志文化建设”为词条,检索到的论文只有2篇,且都是高等院校的内容。而以“励志文化”为词条,检索到的论文有51篇;以“励志教育”为词条,检索到论文2612篇,其中仅有极少部分关于职业院校励志教育的文章。现摘录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1.《中职生的励志教育》。该文发表于《才智》2010年第33期,作者为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杨艳老师,文中所述励志文化主要包括四大类型:《智慧背囊》《做最好的自己》《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文学作品;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的课堂励志文化;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诵读励志诗歌、传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影片等专题励志文化;校园文化中富含的励志格言警句等环境励志文化。
2.《建平县高中全力构建“励志”文化》。《朝阳日报》2007年12月17日记者曹景明发文指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打造以“志”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如以“志”命名建筑物,以“志”形成校風和校训,以“志”制定班旗、班歌、班训和班规,以“志”创办校刊和通讯,以“志”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志”美化自然环境等。
3.《“励志文化”该何去何从?》。《蚌埠日报》2014年1月7日刘海明的时评认为:以《三字经》为代表,传统的励志文化应该是个参照版本;现代励志文化多以行动和成功人士为案例,旨在鼓励年轻人寻求前进的动力。这样的励志文化,其励志作用在于个人模仿。而真正适合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励志文化,形式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励志文化,内容上可以渗入心灵鸡汤式的内容,但真正的动力应该在于社会竞争的警示。
4.《打造励志校园文化》。发表于《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5年第1期,作者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学校熊婷婷老师提出,以高科技手段为载体,促进励志教育现代化,如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借助网络资源,创造学生喜爱的励志素材。
5.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倾力打造“励志十八中”,将“励志十八中”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提炼出“励志成就未来”的核心理念,实施“重树成功信念”“激活生命能量”等策略,短短五年,学校成功创建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6.“中小学三大步育人模式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励志教育每日三大步”教育体系,以导师为育人主体的“导师每月三大步”育人体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班级课程体系,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励志教育论坛”。“三大步”励志教育成为我国德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弥补了以往德育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探究和学习国内外励志文化建设成果,我们不难看出:
1.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励志文化建设和励志教育,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励志教育家以及励志文化精品。
2.励志及其文化建设并非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繁荣的战略标志之一,励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国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素质,对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当今社会,我们缺乏的不是励志文化,而是对励志文化及其资源的整合和应用,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在励志教育方面推出的举措。
4.当今世界,尤其是现实中国,物欲横流,精神匮乏,全民阅读每况愈下,励志文化学习、书香校园建设任重道远,面临十分严峻的态势,发挥其应有功效和价值变得十分急迫。
当然,学无止境,国内外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国外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主体里行业及教育机构较多,政府机关和社会关注不够;研究价值取向的个人主义色彩较浓,在运用励志文化以及社会榜样进行教育时,多关注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励志道德教育;广大青少年得益于个人阅读和社区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开展的励志类探究活动,获益颇丰,但值得反思。
国内关于励志文化研究和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过多集中在校园文化以及励志教育研究领域,极少将两者有机对接关联起来。尽管两方面研究成果丰厚,对学校德育品牌和特色打造影响很大,但学生得益并不明显。
2.励志教育碎片化,未能形成体系。励志文化资源本就十分零散,学校利用则是择其所需,口号式、标语化资源利用率高,没有整体关注,更枉论整合及通盘建构了。
3.实践尝试多,理论研究少。学校多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过多重视形式和表面化,讲究短期效应,追求速成效果,研究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故缺乏理论深度。
4.成果缺乏底蕴,利用价值随风飘散。此类研究成果一般都很肤浅,既未得到国家应有重视,也很少受到主管部门或社会认可,成果价值有限。
5.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励志文化研究极少。职校生因其众所周知的特征,本应得到励志文化的青睐和励志教育的关爱,可惜现实却是将其置于励志遗忘的角落,无人过问,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忽略了社会和时代要求,以及职校生身心发展需要。而这也更加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和急迫形势。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我们坚信,励志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为职校生在当下找到自我、确立人生方向提供时代坐标。职校生要坚守理想信念,就必须像航天团队、大国工匠那样,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道路,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在共同梦想的追求中,获得更大发展机会,把握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不仅实现个人的发展,更铸就利国利民的功绩。
教育的最优境界就是使教育对象有志气、能自己教育和提升自己。励志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教育对象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善于自我教育。这是国家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励志文化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是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内心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使他们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信心,自觉地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对国家的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转化为德性,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实现“中国梦”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广大职校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这个最广阔的大学校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加强自我修炼、自我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素质和能力储备,力争早日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励志文化建设的国内研究现状
作为泱泱文明大国,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励志文化建设。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荀子在励志名篇《劝学》中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谏净》中说:“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说:“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这是“励志”一词最早出现我国古代文字中。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励志文化建设”为词条,检索到的论文只有2篇,且都是高等院校的内容。而以“励志文化”为词条,检索到的论文有51篇;以“励志教育”为词条,检索到论文2612篇,其中仅有极少部分关于职业院校励志教育的文章。现摘录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1.《中职生的励志教育》。该文发表于《才智》2010年第33期,作者为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杨艳老师,文中所述励志文化主要包括四大类型:《智慧背囊》《做最好的自己》《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文学作品;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的课堂励志文化;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诵读励志诗歌、传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影片等专题励志文化;校园文化中富含的励志格言警句等环境励志文化。
2.《建平县高中全力构建“励志”文化》。《朝阳日报》2007年12月17日记者曹景明发文指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打造以“志”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如以“志”命名建筑物,以“志”形成校風和校训,以“志”制定班旗、班歌、班训和班规,以“志”创办校刊和通讯,以“志”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以“志”美化自然环境等。
3.《“励志文化”该何去何从?》。《蚌埠日报》2014年1月7日刘海明的时评认为:以《三字经》为代表,传统的励志文化应该是个参照版本;现代励志文化多以行动和成功人士为案例,旨在鼓励年轻人寻求前进的动力。这样的励志文化,其励志作用在于个人模仿。而真正适合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励志文化,形式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励志文化,内容上可以渗入心灵鸡汤式的内容,但真正的动力应该在于社会竞争的警示。
4.《打造励志校园文化》。发表于《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5年第1期,作者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学校熊婷婷老师提出,以高科技手段为载体,促进励志教育现代化,如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正日益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借助网络资源,创造学生喜爱的励志素材。
5.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倾力打造“励志十八中”,将“励志十八中”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提炼出“励志成就未来”的核心理念,实施“重树成功信念”“激活生命能量”等策略,短短五年,学校成功创建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6.“中小学三大步育人模式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励志教育每日三大步”教育体系,以导师为育人主体的“导师每月三大步”育人体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班级课程体系,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励志教育论坛”。“三大步”励志教育成为我国德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弥补了以往德育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们的启示
探究和学习国内外励志文化建设成果,我们不难看出:
1.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励志文化建设和励志教育,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励志教育家以及励志文化精品。
2.励志及其文化建设并非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繁荣的战略标志之一,励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国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素质,对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当今社会,我们缺乏的不是励志文化,而是对励志文化及其资源的整合和应用,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在励志教育方面推出的举措。
4.当今世界,尤其是现实中国,物欲横流,精神匮乏,全民阅读每况愈下,励志文化学习、书香校园建设任重道远,面临十分严峻的态势,发挥其应有功效和价值变得十分急迫。
当然,学无止境,国内外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国外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主体里行业及教育机构较多,政府机关和社会关注不够;研究价值取向的个人主义色彩较浓,在运用励志文化以及社会榜样进行教育时,多关注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励志道德教育;广大青少年得益于个人阅读和社区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开展的励志类探究活动,获益颇丰,但值得反思。
国内关于励志文化研究和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过多集中在校园文化以及励志教育研究领域,极少将两者有机对接关联起来。尽管两方面研究成果丰厚,对学校德育品牌和特色打造影响很大,但学生得益并不明显。
2.励志教育碎片化,未能形成体系。励志文化资源本就十分零散,学校利用则是择其所需,口号式、标语化资源利用率高,没有整体关注,更枉论整合及通盘建构了。
3.实践尝试多,理论研究少。学校多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过多重视形式和表面化,讲究短期效应,追求速成效果,研究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故缺乏理论深度。
4.成果缺乏底蕴,利用价值随风飘散。此类研究成果一般都很肤浅,既未得到国家应有重视,也很少受到主管部门或社会认可,成果价值有限。
5.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励志文化研究极少。职校生因其众所周知的特征,本应得到励志文化的青睐和励志教育的关爱,可惜现实却是将其置于励志遗忘的角落,无人过问,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忽略了社会和时代要求,以及职校生身心发展需要。而这也更加凸显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和急迫形势。
三、展望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我们坚信,励志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国人民都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为职校生在当下找到自我、确立人生方向提供时代坐标。职校生要坚守理想信念,就必须像航天团队、大国工匠那样,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道路,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在共同梦想的追求中,获得更大发展机会,把握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不仅实现个人的发展,更铸就利国利民的功绩。
教育的最优境界就是使教育对象有志气、能自己教育和提升自己。励志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教育对象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善于自我教育。这是国家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励志文化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是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内心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使他们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信心,自觉地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对国家的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转化为德性,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实现“中国梦”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广大职校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这个最广阔的大学校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加强自我修炼、自我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素质和能力储备,力争早日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 上一篇:从文化建设走向文化治理
- 下一篇: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