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孩子生活 -凯发官方首页

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凯发官方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关注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孩子生活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6-20 14:43:45来源:佚名 点击量:0

校园里的“文化”有多少是属于孩子的?或者说,和孩子有多大关系?

一尘不染的校园里,到处是气势恢宏的成人化标语口号。比如,远远就看到教学楼的墙上写的巨幅标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奋力打造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省内领先的精品名校!”“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造就一代又一代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卓越人才!”……这些口号在我看来绝对没有错,放一些在学校的墙上也是应该的,因为它可以激励全校教师时刻不忘办学使命。可现在不少学校基本上都是这些成人口号,就不妥当了。
还有图片以及对图片的介绍。比如,很多学校都有“领导关怀”的橱窗,上面展示着各级领导前来视察学校的照片。这么多领导关心学校,这当然是学校的光荣,但可不可以放在学校荣誉陈列室?把有限的墙面留给儿童,不更好吗?
橱窗里对校长和教师的介绍,也往往让儿童看不懂。比如这样介绍校长:某某某,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级什么什么荣誉,出版过什么什么著作,主持过什么什么国家级课题,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什么什么理念,创立了什么什么课堂模式……对学校名师的介绍也大致是这么个风格:曾获得全国小学语文公开课赛课一等奖,曾被评为“首届十大巴蜀名师”称号,云云。
这样的文字介绍,包括照片上西装革履的校长和老师,很难让儿童感到亲切。他们根本不懂那些“荣誉”“课题”“理念”“模式”是什么意思,他们其实最关心的是,这个校长对我们凶不凶?平时我们如果对学校有什么建议能找到校长当面给他提吗?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课间老师和我们一起跳绳或踢足球吗?我们犯了错老师会不会动辄请家长?
我知道,上述介绍校长和老师的文字本来就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而主要是写给前来视察的领导和参观的教育同行看的。可是,校园主要是属于本校儿童的呢,还是外面的领导和同行的?
还有满墙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321青蓝工程”“三主式课堂”“三自式德育”……眼花缭乱。我想,把这些东西那么醒目地写在校园的墙上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提醒每一位教育者吗?那完全可以写在相应的办公室、会议室呀!难道写在外墙上就可以让老师们随时“不忘使命,牢记初心”吗?
所谓“留给孩子们”,并不是说把校园的所有墙面和空间都用图文塞满。现在有的学校也很注意“儿童视角”,于是校园几乎所有的空间都是名人名言、儿童书画、手抄小报,连楼梯的每一级台阶的侧面都写着中英文对照的“你好”“谢谢”“不客气”“再见”……整个校园被这样的“文化”塞得水泄不通,令人窒息,这恐怕不是校园文化“打造者”的初衷。
把校园还给孩子,让校园别那么“神圣”,别那么“精致”,别那么“一尘不染”,别那么“气势恢宏”。让校园有树林,有草坪,小土坡,小池塘,孩子们可以打滚,可以摔跤,可以捉迷藏,可以追逐打闹……越有儿童笑声、歌声和呐喊声的校园,就越有“文化”。

几年前,我曾经去台湾考察参观过几所学校,看到了属于儿童的校园。新北市成福国民小学的校园里有水塘,孩子可以穿着青蛙服下水观察水中的动植物;新竹道禾学校实验有许多枝繁叶茂的大树,孩子们课间都可以爬上去玩儿的;台北奎山中学的校园里有许多沙坑、土坡、秋千,专门供孩子们“撒野”的,他们的一幢教学楼居然还修了旋转滑梯,这是孩子们下课后下楼去操场的“通道”,校长说:“孩子们一下课就坐滑梯下来了,多好玩儿!”
在这几所学校,放眼校园,房子是旧的,教室是旧的,操场是旧的,到处都有泥土和青草。校园里也没有刻意的所谓“校园文化建设”,我没有看到“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之类的表述,也没有看到各种花里胡哨的“校园文化墙”之类。但学校所有的教育追求,都写在了孩子们快乐的脸上。
当时,我不禁对同行的老师感慨:“在大陆,许多学校越来越精美、豪华和高大上:水磨石地面,瓷砖贴墙,喷泉水池,天文馆……总之,地面早已经干净得没有一点泥土了。孩子们在这样的校园里,被要求‘规范行为’‘文明休闲’,还有什么‘轻手轻脚,轻拿轻放,轻言细语’,整个学校就没有孩子尽情撒欢甚至撒野的地方!而这里的校园文化,如果按大陆某些验收标准,硬件就过不了关。但这里却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才是学校!”
在大陆学校的墙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是出现频率最高(至少是“之一”)的话,其实,真正的“为了”并不是把这三句话突出地写在墙上,而是不动声色体现于学校的每一个细节,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们的每一天生活。
这样的校园文化,是不是离孩子更近一些呢?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