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润育仁爱、泽能立远|滁州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 通知——北京金火炬环境06-22
- 不同风格的校园休憩座椅05-25
- 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05-13
- 墙文化|不一样的“隔离”05-09
- 你知道未来学校的样子吗04-29
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文化建设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6-12 15:10:38来源:佚名 点击量: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颓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多种途径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让民族精神在小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对小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发展特点,把握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要素,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让民族精神在小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一、加强师德和党风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中,将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要加强党性修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先进性,起好模范带动作用。
二、学科有机渗透,感悟精神境界
传统的观念认为,弘扬民族精神,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细究之,不难发现,我国之民族精神,是完整地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小学思品、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课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挖掘蕴含在各类课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立足课堂活动,根据各科教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科教学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文道统一的教育。如思品教师可结合教学,讲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可介绍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如詹天佑、王选、袁隆平等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语文教师则可以结合课文如《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向往奥运》、《詹天佑》、《一定要争气》等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和吃苦耐劳、仁爱宽容、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引导自主体验,内化精神品格
实践活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教育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以及学雷锋纪念日、助残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少先队建队纪念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影视,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征文等活动,举办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实践证明,几年来,我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载体,以少先队活动为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用,重在行动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争做“学习小能手、道德小公民、环保小卫士、家庭小帮手、文明小使者、民族小精英”等“六小”活动,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践化、生活化。我校组织学生按“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主题,开展爱国寻宝大行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捕捉新时代主流文化的片断。还召开主题班会,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让学生畅谈、交流自己在学习、教育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看一部优秀电影或电视片、学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走访一位英模人物、举行一次主题班队会、组织一次主题演讲,以弘扬进步思想,促进品德提升。举行校园艺术节、科技节,既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氛围,使得民族精神在活动中逐步渗透、逐步形成。
这些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民族精神教育存在于每一个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中,学生的心灵在自然和生活环境中得到熏陶而逐步深化,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意义。
四、深化传统教育。传承历史文化
我国一年有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学校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的现代浓厚气息,通过展会、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活动。例如妇女节,通过文化积累升华女性诗情。大队部充分利用唐诗、宋词的相关内容,通过调查妈妈、姥姥、奶奶的生活事例。讨论分析她们共有的优秀品质,筛选合适的3首诗词,让学生分别送给自己的这3位亲人,并充满感情地进行诵读。实践的理解,诗歌的解读,让学生的情感由外及内地得到升华。又如中秋节,秋高气爽,借助明镜般的皓月。托物言志,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机。中秋节之际。少先队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品月饼,知来历”、“观明月,听传说”、“吟诗歌,盼登月”的活动,巧妙地把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灿烂文化和开拓创新、崇尚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营造校园氛围。弘扬传统美德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德育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熏陶之中。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班级板报、警示标语及适于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每一环节都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阵地,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个角落传情,每一个景点启智。让学生通过“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等宣传标语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伟人警句、伟人画像及雕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校园宣传栏。也担负起宣传时事,宣传美德的重要阵地,为学生营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我校的校园里,“古今中华民族文化长廊”是我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装饰、每一个橱窗都成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场所,使之润物细无声地注入学生心田。每个课间,不少学生都在阅读数十块展板上那些生动活泼的故事、传记,了解文化传统、文明历史、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从中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焕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对小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发展特点,把握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要素,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让民族精神在小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一、加强师德和党风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中,将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要加强党性修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先进性,起好模范带动作用。
二、学科有机渗透,感悟精神境界
传统的观念认为,弘扬民族精神,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细究之,不难发现,我国之民族精神,是完整地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小学思品、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课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挖掘蕴含在各类课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立足课堂活动,根据各科教学自身的性质特点,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科教学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文道统一的教育。如思品教师可结合教学,讲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可介绍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如詹天佑、王选、袁隆平等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语文教师则可以结合课文如《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向往奥运》、《詹天佑》、《一定要争气》等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和吃苦耐劳、仁爱宽容、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践活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教育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以及学雷锋纪念日、助残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少先队建队纪念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事件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影视,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征文等活动,举办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实践证明,几年来,我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载体,以少先队活动为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用,重在行动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争做“学习小能手、道德小公民、环保小卫士、家庭小帮手、文明小使者、民族小精英”等“六小”活动,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践化、生活化。我校组织学生按“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主题,开展爱国寻宝大行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捕捉新时代主流文化的片断。还召开主题班会,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让学生畅谈、交流自己在学习、教育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看一部优秀电影或电视片、学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走访一位英模人物、举行一次主题班队会、组织一次主题演讲,以弘扬进步思想,促进品德提升。举行校园艺术节、科技节,既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氛围,使得民族精神在活动中逐步渗透、逐步形成。
这些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使民族精神教育存在于每一个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中,学生的心灵在自然和生活环境中得到熏陶而逐步深化,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意义。
四、深化传统教育。传承历史文化
我国一年有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学校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的现代浓厚气息,通过展会、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活动。例如妇女节,通过文化积累升华女性诗情。大队部充分利用唐诗、宋词的相关内容,通过调查妈妈、姥姥、奶奶的生活事例。讨论分析她们共有的优秀品质,筛选合适的3首诗词,让学生分别送给自己的这3位亲人,并充满感情地进行诵读。实践的理解,诗歌的解读,让学生的情感由外及内地得到升华。又如中秋节,秋高气爽,借助明镜般的皓月。托物言志,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机。中秋节之际。少先队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品月饼,知来历”、“观明月,听传说”、“吟诗歌,盼登月”的活动,巧妙地把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灿烂文化和开拓创新、崇尚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营造校园氛围。弘扬传统美德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德育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熏陶之中。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班级板报、警示标语及适于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每一环节都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阵地,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个角落传情,每一个景点启智。让学生通过“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等宣传标语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伟人警句、伟人画像及雕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校园宣传栏。也担负起宣传时事,宣传美德的重要阵地,为学生营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我校的校园里,“古今中华民族文化长廊”是我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装饰、每一个橱窗都成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场所,使之润物细无声地注入学生心田。每个课间,不少学生都在阅读数十块展板上那些生动活泼的故事、传记,了解文化传统、文明历史、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从中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焕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 上一篇: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 下一篇:校园文化设计中不可被忽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