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润育仁爱、泽能立远|滁州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 通知——北京金火炬环境06-22
- 不同风格的校园休憩座椅05-25
- 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05-13
- 墙文化|不一样的“隔离”05-09
- 你知道未来学校的样子吗04-29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渠道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3-25 15:31:25来源:佚名 点击量:0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渠道,是活跃和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手段。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一所学校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
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个体成员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校园文化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精神氛围,树立一种群体价值观念,追求一个整体的优势,从而把学校成员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在成员中形成一种向心力,以群体的力量提供一种约束力和鞭策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与社会文化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它既受到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又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是适应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大学生充满着青春活力,具有个性发展的潜力,校园文化应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因而不能束缚他们,必须具有开放性,能鼓励他们探求真知,挖掘潜力,从而获得成功。
教育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须具有教育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就要使学生明白这些活动的意义。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向上。
先进性和高层次性。高校是知识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作为高校文化载体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具有较高学历,他们的思想应该是比较先进的,因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先进性和高层次性。
影响的非强制性和持久性。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灌输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所创设的良好精神氛围及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种观念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使人无意识地受到启发和感染,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因此能够持久影响校园里的人群。
超前性。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文化。它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和吸收,并加以整理,使其具有超前性。这也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致力于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的: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高校的指导作用,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建立起具有正确导向的机制,成为重要的精神载体。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正是通过校园氛围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将个体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追求趋于一致,在文化层面上形成共同体,并极大地调动积极性。
约束和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一定的约束作用。与强制性的约束手段不同,校园文化强调的是灵活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硬性约束所带来的偏颇与不足,使得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社会作用。校园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逐渐内化为大学生心理深层结构中的一种意识。这种新文化观念通过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发扬光大,从而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三、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校园的环境面貌。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建于环境幽雅之处,可以用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加强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制度文化是校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建设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约束机制。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避免或克服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内容上要做到相互配套,在思想内涵上要相互协调,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导向上要相互一致。另外,在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中,要特别侧重于把精神文化制度化。
引入竞争机制。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高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群体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校风和学风建设。
3.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创建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确立、锻炼、修正和提高的作用。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免疫力,狠抓校风和学风建设。
高校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向大学生昭示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一所学校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
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个体成员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校园文化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精神氛围,树立一种群体价值观念,追求一个整体的优势,从而把学校成员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在成员中形成一种向心力,以群体的力量提供一种约束力和鞭策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与社会文化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它既受到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又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是适应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大学生充满着青春活力,具有个性发展的潜力,校园文化应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因而不能束缚他们,必须具有开放性,能鼓励他们探求真知,挖掘潜力,从而获得成功。
教育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须具有教育性。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就要使学生明白这些活动的意义。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向上。
先进性和高层次性。高校是知识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作为高校文化载体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具有较高学历,他们的思想应该是比较先进的,因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先进性和高层次性。
影响的非强制性和持久性。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灌输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所创设的良好精神氛围及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种观念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使人无意识地受到启发和感染,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因此能够持久影响校园里的人群。
超前性。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文化。它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和吸收,并加以整理,使其具有超前性。这也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致力于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的: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高校的指导作用,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建立起具有正确导向的机制,成为重要的精神载体。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正是通过校园氛围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将个体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追求趋于一致,在文化层面上形成共同体,并极大地调动积极性。
约束和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一定的约束作用。与强制性的约束手段不同,校园文化强调的是灵活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硬性约束所带来的偏颇与不足,使得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社会作用。校园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逐渐内化为大学生心理深层结构中的一种意识。这种新文化观念通过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发扬光大,从而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三、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校园的环境面貌。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建于环境幽雅之处,可以用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加强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制度文化是校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建设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约束机制。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避免或克服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内容上要做到相互配套,在思想内涵上要相互协调,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导向上要相互一致。另外,在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中,要特别侧重于把精神文化制度化。
引入竞争机制。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高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群体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校风和学风建设。
3.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创建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确立、锻炼、修正和提高的作用。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免疫力,狠抓校风和学风建设。
高校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向大学生昭示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上一篇:以民间艺术提携校园文化建设
- 下一篇:最美校园文化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