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凯发官方首页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加入收藏|联系凯发官方首页|
关于凯发官方首页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 > 正文

专家谈校园文化建设

适合中学的校园文化墙设计-凯发官方首页

时间:2013-04-23来源:校园文化

   (l)学校文化多元教育

  学校文化:展现“学校理念文化”内容,包括“理念文化”的全部元素、校徽及学校名称。一方面这是学校对外展示本土文化的窗口.另一方面,这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产生熏陶和激励作用。整体采用大理石材料,给人以沉静、庄重之感,中间部分稍作抽象图案变化,使其略显活泼。
  多元教育:以中外代表人物、文化标志、图腾象征等为主题内容,通过花岗岩材质浮雕表现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意境,以此展示学校的多元教育的蓬勃发展。
  (2)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镂空浮雕从左到右依次展现了战国期间楚文化的建鼓,周代青铜盘龙,秦代兵马俑,汉代玉佩、石雕画像,唐代天王塑像,宋代天文图、罗盘图,元代团龙,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及象征我国科技发展的“神舟七号”飞船升天等艺术图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
    (3)聆听智慧
    在雅致的古典风格的大理石上镌刻名家名人有关为学做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阐释,如孔子关于为学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王勃关于励志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充关于做人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等,以此教育学生要倾听大家的眢慧之言,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及行动,应用于学习、生活当中。
    (4)雅行在心
    选取德、智、和、诺、容等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认知“百行德为首”,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让学生知晓“智周万物”,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智力开发,增长智慧;让学生明了“和”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和睦、和顺、和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让学生认知“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及“一诺千金”的重要性;启迪学生要有包容之心,能够做到宽容豁达。
    (5)圣贤形象墙
    在文化墙l制作黄帝、孔子、屈原、李白、柳宗元、林则徐、鲁迅等二十位圣贤的形象浮雕,下面采用大理石碑刻阳文镌刻典型故事或代表作品,以营造校园人文环境,让师生受到历史文化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6)书韵飘香
    在墙面上设计大型壁式宣传栏,采用古色古香的檐角造型,展现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宣传栏分为“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读书方法”、“好书品读”模块,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熟知古今中外古典名著、诗词歌赋、名篇佳作,让学生体会到“与书为伍,其乐无穷”的意义,真正展示“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内涵。
    (7)修身人皆可以为尧舜
    此文化墙以尧、舜人物形象为主体,配合祥云、高山、流水、书简图案,以浮雕的形式进行文化展示、突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文化主题,让修身的道德圣水净化心灵、突出孟子追求的修身目标    “仁德”,教育学生要修其身必先正其心。
    (8)腹有诗书,慧质如兰
    墙体建议采用镏金大字写上“腹有诗书,慧质如兰”,以此比喻女生才华横溢、心地纯洁、性情高雅;或书写“心平气和养兰蕙,修身立德学做人”,以此来寓意女生要具有包容的气度和高雅的德行。
    采用壁式宣传栏的形式,可以组织女生进行手工创作,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杰出女士的事迹,或者收集关于女牲的名人名言,如苏格拉底曾说:“女人的纯正饰物是美德,不是服装”。由此,勉励女学生们修炼自己的品性,提高才能,并以杰出女性为榜样,培养自信,学会自强,重塑自己的人生,从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潜写美丽的人生。
    (9)书法留香文化名人
    以“书法留香”为主题,用行书、草书、隶书在黑色大理石板上镌刻诗词歌赋,展现我国书法的艺术美。以“文化名人”为主题,选择我国文化名人的画像及其名言语录进行文化建设,通过孔子、孟子、墨子、冰心、鲁迅、巴金等名人的名言教育学生。
    (10)立志成才
    建议在墙壁上用镏金大字题写“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走立志成才报国路,做文明奋进博文人”等内容,以此激励学校男生具有刚强、豁达、向上、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真正成为真君子、伟丈夫,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采用壁式宣传栏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名篇接龙”活动,每周更换一次内容,向学生传达古代文化的精髓。如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育男生要养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好习惯,保持良好的品性,健全人格,成为谦谦君子。
    (ll)和美和生
    对学校墙面进行墙体喷绘,可以绘成绿色背景,上面绘画多彩植物的大体轮廓,各色的文化石或竹简,并用不同的字体写卜.“尊重”、“理解”、“关心”、“人文”;在温馨提示牌上喷绘“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服务”,与红色大理石碑刻“为生命奠基”相协调,彰显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12)爱护地球村
    根据学校围墙长度,设计“环保室传语”、“环保在我心”、“世界水资源”三大主题版块,以彩绘的形式进行表现。通过线条、图画、文字、数字等进行版块分割,选取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宣传语,以及生活环保、保护地球、绿色家园、保护森林等内容,让师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13)和爱勤诚
    和:采用浮雕形式,借鉴人、树、编钟等造型,配合大型的“和”字,以展现学校和谐、和美、和顺、和气的文化氛围。
    爱:以竹简形式表现“爱”的主题,象征学校崇尚以爱育爱,以智启智;真爱无界,爱润无声,追求爱似海、爱无边、爱无界、心相聚、心域宽,展现学校“博爱者意必远,润玉者声无息”的育人情怀。
    勤:以砂岩形式表现“勤”的主题,通过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庄子的雕像等启示师生要勤勉不懈,致力学习,健全知识结构,提升品德修养。
    设置花岗岩浮雕,中间是阳文凸起的“诚”,一侧是阴文显现的“信”,指在突出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四周借助传统图案,如金樽、鼎、甲骨文等构成浮雕的整体,从而体现出学校对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以及诚信品格的培养。
    (14)恒育和爱
    恒:出自“中正立身贵有恒,秋实丰硕春勤耕”。寓意教师辛勤耕耘,更警示全校师生应不偏不倚、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勤劳勇敢、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地做事,总会有丰硕的收获。
    育:出自“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才;满园桃李生机彩,花雨春风次第开”。寓意教师倾注爱心培育祖国下一代。与前面的“恒”字组成“恒育”,寓意教师持之以恒地教书育人。
    和:出自《广雅》:“和,谐也。”寓意教师们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学生们团结一致,共同营造“诚毅和爱,与时俱进”的校园。
    爱:师爱无边。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关爱。寓意教师用爱心真诚地关爱学生,用爱心平等地教育学生。
    (15)德育文化墙
    学校墙体可以设计成德育文化墙,内容为“二十四孝”和“勤学立志”故事。东侧为勤学故事,如“凿壁借光”、“程门立雪”、“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以体觋古人立志求学、勤学刻苦的精神。西侧为孝文化故事,如“孝感动天”、“涌泉跃鲤”、“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故事,以体现中华民族敬老、诚实、仁爱等传统美德。
    (16)和谐共生
    以和平鸽、人物头像、书籍、月亮、星星、流水等作为表现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学习、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按规律办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互相扶持,营造和睦和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氛围;重视学习,遨游书海,索本求源,以期智周万物,智达古今;重视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以创新求发展。
  (17)飞向未来
  以光芒四射的太阳、飞翔的小鸟、高空飞舞的女性、手挽手奔跑的人、欢欣鼓舞的人、建筑物展现飞向高空、飞翔世界的寓意。太阳象征光明,寓意目标和追求。飞翔的小鸟寓意学生展翅高飞、志向高远。高空飞舞的女性寓意向着目标、理想、梦想进军。手挽手奔跑的人象征团结合作,携手未来。欢欣鼓舞的人寓意拥抱未来,拥抱世界。物筑物寓意学校是传播智慧的场所,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总之,文化墙采用浮雕的形式,以现代派的手笔展现出做成功的人,必须有目标、有追求、有
动力、有魄力、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飞向世界、奔向未来。
    (18)托起明天的太阳
    选用樱花红大理石进行浮雕的整体设计,画面中心的两个女生双臂托起充满希望的太阳。浅浮雕、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象征着学生的特长突出,全面发展,与冉冉升起的太阳相衬,寓意继往开来。它的左边第一幅是圣贤五子组图,第二幅是道德篇碑刻;右边第一幅是人类慧海的抽象图,第二幅是劝学篇碑刻;浮雕下方可阳文镌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
  (19)教育名家
  墙壁上可以选择古今知名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苟子、朱熹、鲁迅、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肖像浮雕,精心选择他佃的一句最有深度,蕴涵着精神的指引和文化的积淀的话,让学生欣赏、体会,真正做到与大家进行心灵交流。
  (20)汉字大观
  文化墙以“汉字大观”为总标题,涵盖汉字源流、字里乾坤、文海泛舟、商灯射虎、联苑撷英、奇诗共赏、箴言警句、名人手笔、印章、古币等部分,集“中华文字发展史”、“中华书法演进史”和“中华文学发展史”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