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新兴传播方式异彩纷呈、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如何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未成年人、如何通过赓续国学传统教育文化涵育未成年人,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年一月起,武汉市硚口区在中小学校中设立试验点,启动以国学教育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程,着力在国学教育、现代文化精神、群体观念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把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作为推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探索出了一条以内在修养自主提升、将文明诉诸未成年人文化自觉的新路径,有效推动了全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纵横深入。
唤起文化自觉 实现德育常态渗透
自硚口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区文明办通过多次深入校园的走访调研活动,与区教育局共同确立目标任务及相应实施策略,并问计师生,广泛在未成年人中征集意见,切实增强了此项目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作为硚口区校园文化环境的先行者,武汉市第63中学早在2009年开始了相关教学路径的探索,是区文明办推荐的武汉市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该校的仁爱课题曾获省及武汉"1 8"城市圈研究成果一等奖,是硚口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程的首批试点之一。其特色在于将"仁爱教育"作为重点课题,以传统的善美、广爱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崇孝尚礼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立体的传统文化宣传攻势,有效弘扬民俗及传统美德;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讲《论语》故事比赛等周期性、阶段性的品牌主题活动,强调导向性和实践性,将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未成年人发自内心认同、自愿实践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63中精细的教育研究和显著的实践成效,为进一步开展与深入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感悟文明力量 模范精神春风化雨
为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中的影响力,经区文明办策划、引荐,63中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董明结对,成立了"63中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并由董明担任63中学志愿者团队的辅导员,希望借助道德模范的力量播撒文明的种子,传递爱心,强化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仁爱校园文化。模范精神的感召力为63中的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道德模范董明"播撒文明,传递爱心"的精神悄然萌动,仁爱行动在63中校园蔚然成风,仁爱志愿者团队的活动不断丰富、深化。"63中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的队员曾接到来自广东的长途电话,称在网上看到63中仁爱志愿者团队的新闻,希望通过也能加入到董明爱心行动中去;每周一、周五,63中学都会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做手语操《感恩的心》,经常吸引校园栏杆外的大批路人驻足观看,成为仁寿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利用传统节日,63中开展"知恩、感恩、报恩"主题班会,孕育未成年人们对养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情、同学帮助之谊、社会包容之义的感激之心.......从学习者到践行者的角色转变,让未成年人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文明的力量,享受到了付出的快乐。
体验文明细节 开发自主管理潜能
对未成年人的文明涵育过程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同为硚口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程试点单位的常码头小学,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前沿课题,强化组织、载体保障,开展以文明细节体验的系列文化活动,分别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路径三方面制定细则,加强习惯养成的监测,从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从身边小事做起,自尊自省,自强自立,不刻意去恪守规范,而是将文明细节作为自我约束的一部分,入脑、入心。通过开展"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通过学雷锋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两月四节"活动,让未成年人有更多机会接触文明细节,从制止不文明过马路的"大胆英雄",到劝解乱丢废弃物的不文明行为,对文明细节的体验将文明的抽象概念具体落实到了未成年人亲身参与的实践之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力激发了未成年人自我管理、提升的潜能。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