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等职业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也日趋激烈。校园文化作为学院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格调,避免高等职业教育陷入“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因素,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先天不足,缺乏文化底蕴和自身特色
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近一半是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而来的,因此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办学历史短、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特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培养,轻人文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在硬件建设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等软件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轻视的倾向[1]。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照搬原来中专中职模式或向本科院校进行简单移植的现象。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建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因此尚未形成富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处在知识前沿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讲,信息网络技术更是不可缺少。网络在给现代教育、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在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长时间进行网络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等,挤占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荒废了学业,致使精力分散、体力、体质下降。部分学生甚至对网络外的生活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冲淡了校园文化主题的意义。
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失效,网络中的战争、暴力、凶杀、淫秽等不健康的内容,对于是非辨别力和道德自我约束力尚不健全的青年学生来说,诱惑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文化冲击着校园文化主体,冲击着校园主导文化,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塑造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上各种思想应有尽有,西方反华势力、台独势力、恐怖组织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一些庸俗、病态的网络文化、信息垃圾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危害,这都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部分学生上网成瘾,由于对网络的严重依赖,于是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学生整天泡在网络中,一旦失去网络,就无所适从,感到孤独无聊,有时就会用极其消极的态度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与同学、老师、家人、朋友疏远,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情感冷落,精神恍惚等严重的精神病症,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思想举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网络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主体文化的威胁,是对高等职业和谐校园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严峻挑战,如果不及时对校园网络文化定位,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单一,学生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数字公式、机器设备,缺乏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质偏低,学科设置重理轻文,教育教学模式相对单调,生源构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就业压力大等,造成部分学生辨别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四)认识片面,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课余文化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等职业培养目标,导致校园文化与凯发官方首页的文化脱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未能体现高等职业特色。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规划轨道,更没有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部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以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效果不好。
(五)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主义严重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和人气很旺的社团组织,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容易把它形式化,没有从张扬个性,以人为本,突显特色,全面发展的角度去重视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1.校方领导方式的形式主义
有些院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活动场面的活跃美观,到处挂上色彩纷呈的条幅和标语,认为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活动的效果,至于活动对于学生心灵的塑造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并不去理会,这样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2.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校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背后,部分学生为了在简历中多一份资历,为了可以加分,而在社团挂名,实际上并不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甚至交完会费后就从不参加任何活动,也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有些社团纯粹是以赢利为目的,等收完会费后就万事大吉,对会员不闻不问,极少举办社团活动。
二、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路与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以及办学实际,从校园的各个方面着手,全员动员参与,科学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才能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校园物质文化是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硬件环境,它的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同时这种环境创造出的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创造出一个蕴涵着丰富文化信息和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2]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其物质文化的营建,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要充分重视校园规划和内部硬件文化建设,比如花园里要有温馨提示的绿色文化,校园中要有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道路旁要有内容丰富的板报文化、标牌文化等。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它包括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系、思想意识、理想信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师生关系、学风以及学校精神等。精神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校风建设、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其中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要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等。而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课本知识中教书育人,以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材。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该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标志。大学必须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的养成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律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狭隘意识,是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得到纠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尤其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上,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防止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素质能力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三重功效。
(二)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科技条件。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空间[3]。通过网络举行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可以使文化传播不受场数、人数、时间的限制而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
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以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歌剧院,参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室,这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文化中全新的机制特征带来了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其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文化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全面地让学生享受有益的网络信息。通过建设校园“红色网站”、校园思政网、校园心理网、网络社团等,使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和环境不断得到拓展和改善。同时,针对网络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络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三)依托校园社团组织,塑造特色校园文化精神
学生社团对于引导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转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以及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参加课余活动和施展个人才华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发展、能力锻炼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大力扶持和开发自己的学生社团组织,但据调查,学生社团组织普遍质量和层次不高,形式上也缺少创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团建设势在必行,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建设中去,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不定期地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型、实践型教学。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办好全院性的文化节、运动会、科技(技能)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品牌,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品位高雅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四)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
要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首先,作为学校办学决策的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的作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规划实施。要出台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性文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指导思想、领导机构、实施要点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4]。其次,新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理论作基础,它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高校文化的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学校的学报、院报、网络媒体等应该就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专版、专栏、专稿,以引起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形成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理论研究的氛围。第三,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不是学校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能建设好的,丰富浓郁的校园文化所渗透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第四,提高师德水平,重视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形成。
(五)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手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高等职业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新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随着办学历史、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和品位。本着以学生的内在成才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学生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进步而积极开拓,奋发努力[5]。为此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思路上,要在变化中求新意,求精品;二是内容上,要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情趣的添加和视野的开阔,更是人格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三是方式上,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媒体联“姻”,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达到校园、企业、社会互动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
|
|
|
|
|
|
|
|
|